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4题,约2626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度改编)
  ① 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主要还是由社会和技术要素引起的,“处境”一词似乎可以包括这意思。
  ② 对于变迁的概念,我也想作一注脚。变迁是一个替易或发展的过程,从一种状态变成另一种状态。若要描写这过程,方便的是比较这两种状态的差别。但这是须在后起的局面多少已成形的时候才能有此方便。中国社会未来一定会变成什么样子,现在还没有人敢说,所以我只能先说明传统的方式。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关于新兴的方式则除了可以观察者外,只能参考所采取的新的要素在其他社会里所引起的变迁了,我并不愿承认中国从西洋传入了新工具必然会变成和西洋社会相同的生活方式。我不过是借镜西洋指出这可能的趋向。
  ③ 中国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简单的说法是农业文化和工业文化的替易。这个说法固然需要更精细的解释,不能单从字面上做文章,但是大体上指出了中国是在逐渐脱离原有位育于农业处境的生活方式,进入从工业革命之后在西洋所发生的那一种方式。让我以这一句笼统的说法为出发点,进而说明农业处境的特性和在这处境里所发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结构。
  ④ 中国传统处境的特性之一是“匮乏经济”,正和工业处境的“丰裕经济”相对照。我所说的匮乏和丰裕,并不单指生活程度的高下,而是偏重于经济结构的本质。匮乏经济不但是生活程度低,而且没有发展的机会,物质基础被限制了;丰裕是指不断的累积和扩展,机会多,事业众。这两种经济所养成的基本态度是不同的,价值体系也是不同的。匮乏经济主要的态度是“知足”,知足是欲望的自限。丰裕经济所维持的精神是“无餍求得”。关于西洋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餍求得”精神的关系,我不必在这里详述。我在这里想用同样方法来分析的是匮乏经济和知足观念的关系。
  ⑤ 传统匮乏经济的形成有着许多条件。首先,中国是个农业国家。中国人民的生活多少是直接用人力取给于土地的。土地经济中的报酬递减原则限制了中国资源的供给。其次,我们可耕地的面积受着地理的限制。北方有着戈壁的沙漠,而且日渐南移,黄沙覆盖了农业发祥地的黄河平原。西方有着高山。东方和南方是海洋,农夫们缺乏航海的冒险性。中华腹地,年复一年地滋长着人口,可耕的可说都耕了。悠久的历史固然是我们的骄傲,但这骄傲并不该迷眩了我们为此所担负的代价。这个旧世界是一个匮乏的世界,多的是人,少的是资源。
  ⑥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似乎适合于中国的情势了。但是我却常觉得并不够解释为什么中国人口会这样多,使他们生活程度不能不降得这样低。人究竟不是普通的动物,依着生物原性去增加他们后裔的。中国人口的庞大实在是农业经济所造成的,在利用人力和简单的工具去经营农业的时代,这也许是不能避免的现象。农作活动是富于季候性的。在农忙时节,很短的时间中,必须做完某项工作,不能提早,也不能延迟。若是要保证在农忙时节不缺乏劳力,在每一个区域之内,必须储备着大量人口,农忙一过,农田上用不着这些劳力了,但是这批人口还得养着。生产是季候性的,消费却是终年的事。农田不但得报酬所费的劳力本身,而且还要担负培养和储备这些劳力的费用。农业和工业性质的不同也分出了担负的轻重,表现出来的是人多资源少的现象。
  ⑦ 我这种分析并不想把价值观念只视作客观经济处境的心理反映。观念是文化中不能分的一部分,是一种帮助社会位育处境的力量。在资源有限的匮乏经济里有不知足不安分的人,而且对于物质享受的爱好,本是人性之常,但是这种精神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中国传统处境中,虽然生活水平低下,缺少发展 机会,发展希望渺茫,但人们却能知足。
  B. 农业社会中,生产力落后,有大量劳力才能不误农时,这导致中国出现人多资源少的现象。
  C. 不安分不知足,追求物质享受,乃人之常情,但在匮乏经济中,这种愿望却没法得到满足。
  D. 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是用现代西方工业处境的生活方式代替传统农业处境生活方式的过程。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在受地理资源限制 环境中,年复一年滋长着的人口不是社会发展的优势,而是其负担。
  B.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描述和说明中国传统社会的样子,但不能预测中国社会未来的样子。
  C. 作者主要从学术上客观分析了中国人知足安分的传统观念,而涉及情感的成分则较少。
  D. 中国传统社会技术停顿、社会静止的局面,是由匮乏经济和由其滋生的观念来共同维持的。
  3. 下列各项,能作为论据证明文中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 孔子对于生产技术是没有兴趣的,他只是一个在农业社会里不甚懂农事的人。
  B. 孔子视稼穑为“小人”之事,而孟子也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庄子在主张限制欲望、让人知足这一点时,认为以“有限”去追求“无限”,无聊而且危险。
  D. 商鞅提出“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对耕战之士必须按“任其力不任其德”。
  4. 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方法阐述中国传统农业处境的特性和在这处境里所发生的价值观念的?请简要分析。(4分)
  5. 中国传统社会中的“礼”是如何形成的?请根据文本内容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深度改编)
  春联儿
  叶圣陶
  ① 出城回家常坐鸡公车。十来个推车的差不多全熟识了,只要望见靠坐在车座上的人影儿,或是那些抽叶子烟的烟杆儿,就辨得清谁是谁。其中有个老俞,最善于招揽主顾,见你远远儿走过去,就站起来打招呼,转过身,拍拍草垫,把车柄儿提在手里,这就叫旁的车夫不好意思跟他竞争,主顾自然坐了他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