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11580字。

  1.2《齐桓晋文之事》测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乙
  孟子曰:“规矩,方圆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不敬其君者也;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暴其民甚则身弑国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B.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C.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D.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幽厉,周代昏乱之君幽王与厉王的并称,“幽”“厉”分别是他们的谥号。这两个称号对他们的生平事迹具有评价意义。
  B.三代,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也可指祖、父、子或曾祖、祖、父三代。本文中即是指夏、商、周三朝。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土、谷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后用社稷泛指国家,反映我国古代以农立国的特色。
  D.宗庙,是天子或诸侯祭祀祖先的场所。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甲中,孟子认为推行王道的关键在于要先解决人民的生计问题,然后进行教化,这两者的关系是:在养的基础上有教。
  B.选文甲中,孟子认为,等到百姓犯了罪,然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百姓,这不是一个有仁德的君主会犯的错误。
  C.选文乙中,孟子认为国君对于百姓过于残暴,就会肆意杀戮百姓,导致国家灭亡;即使不太厉害,也会危害百姓、使国家削弱。
  D.“仁政”是孟子的核心政治思想,两则选文都体现了这一点。甲文侧重正面阐述施行仁政的措施,乙文多从反面论说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贼其民者也。
  (3)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阅读下面的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