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640字。
贵州省遵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乡村发展问题,是在中国式工业化、现代化大背景下产生,与城乡二元体制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问题。在人类社会现代化的大趋势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同样面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中国式现代化不同于西方国家,一方面,现代化进程的启动较之西方工业化国家迟,是在西方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之后发生的。不仅是历史时间上的滞后、现代化水平方面的落后,而且反映了中西方之间社会历史变迁的关系,即现代化进程受西方国家的影响,包括西方列强的军事、经济入侵带来的冲击,也包括政治以及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外部因素影响而产生现代化的动力,并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二元体制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与特定背景下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关联,在西方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经济、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要完成工业化发展的战略目标,只能在国内完成工业化的基本积累过程,因此农业农村的集体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实质上是从体制上为工业化资本积累提供保障,并降低交易成本。农民向国家交公粮成为一种义务之后,国家不必与个体农户进行交易来为工业发展积累资本。
2020年底,中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重大决定,在农村实现全部脱贫之后,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因此,乡村振兴是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构成。
现代化的社会转型给小农亦即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生活方式带来了巨大挑战,而以小农为主要构成的农村社会自然而然也受到巨大冲击。小农的自给自足的平衡系统在社会转型中逐渐被打破,因为小农户如果仅仅依靠家庭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显然越来越不能满足维持家庭基本社会生活需要。正是因为这一结构性发展困境,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流出村庄寻求增收的机会,以应对现代生活带来的需求变化。
在改革开放初期,苏南农村探索出了“离土不离乡”的“苏南模式”,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促进收入增长,实现富民的目标。“离土不离乡”模式实际是乡村工业化的路径,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可以不离开家乡,在附近乡镇企业里从事非农业生产,既解决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也拓展了收入来源,提高了家庭收入水平,为致富创造了条件。对于中西部地区农村来说,乡镇企业的发展并不像东南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为了在非农业外获得增收的机会,必须外出打工。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外流现象,形成了规模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这一群体既在城乡之间往返流动,也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流动。
乡一城人口流动反映出城市化变迁的趋势,也意味着乡村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乡村振兴所要面对的突出现实问题是乡村如何聚集“人气”。乡村人口净外流的局面必须得以扭转,这样才有利于各种振兴措施的实施。乡村人口的外流反映出乡村价值、乡村信心在逐渐削弱。在外流人口中,既包括为增加收入而外出打工的劳动力,也有越来越多的人为获得更好的城市公共服务而选择进城就学、居住和生活。这种迁移流动现象意味着人们对乡村生活的社会认同感在降低。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和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有显著改善,所有村都通了公路,通信网络覆盖绝大部分农村,通自来水的村庄比例在不断提高。但不容否认的是,居住生活在农村的人口仍处于减少的状态,农村如何“聚人气”仍是一大现实问题。
乡村价值的削弱问题既是结构性问题,也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中国成立后面临工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在这个大背景下,城乡二元体制对乡村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B.中国现代化进程受西方国家军事、经济入侵的影响,因此在历史时间上滞后,在现代化水平方面落后。
C.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的组成部分,前者已经完成。
D.在新农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战略实施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活条件有显著改善,农村常住人口有所增加。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为了减轻农民的负担和支持工业化,国家没有与个体农户进行交易。
B.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生产生活方式,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中受到很大冲击,以前的生产经营模式难以适应社会生活需要。
C.以小农生产方式为主的乡村产业转型滞后,这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转型不断向纵深推进形成鲜明对比。
D.尽管推进乡村振兴面临一些现实困境,而其中乡村产业振兴非常重要,它关系到整个乡村产业结构的现代化转型问题。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随着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和农民工就业机会的增加,需要加强农民权益保护,改善农民工就业条件,缩小城乡差距。
B.传统农业结构落后,农产品附加值低,面临市场竞争压力。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C.为有效解决农村干部整体学历偏低等问题,黔西南州全面实施“双培养双提升”行动,培养储备一支有文化的骨干队伍。
D.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坚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并深刻理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以更有力的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4.材料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结合材料的相关观点,针对下列新闻现象,写一则短评。(6分)
山东济宁市立足乡村实际,健全机制,打造形成了“政府支持十平台孵化+市场运作”的合伙人招募模式,吸引一大批创业人才“下乡”,走出一条汇聚社会力量助力乡村振兴的崭新路径。
山东临沂市沂水县西墙峪村是远近闻名的抗日堡垒村。2019年,从沂水走出去的退役大学生王成成来西墙峪村任村党支部书记,面对村民的质疑,王成成没有退缩。村里所有的变化都是从这个“兵支书”来了之后发生的。她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在阿吾斯奇[注](节选)
董夏青青
小弟被送进少林寺那年,他正在高三复读。
在少林寺的六年间,小弟给他写过几封信。小弟在信里说,他们每天早上四点钟起床,穿上沙袋背心、戴上沙袋绑腿就跑出去冲山。冲半个小时再回学校跑圈,一公里三分钟跑完,每天每人跑五个一公里。吃过早餐,教练会带他们去练蹿腾跳跃、拳术和器械。
信的后半部分,小弟提到身边很多师兄弟已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