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8830字,答案扫描。
沧州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联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2023年是我国乡土文化发展史上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过去这些年热度不断升高的“村晚”,在文旅部等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今年以新的形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与此同时,“村超”“村BA”继“村晚”而起,火爆异常,并逐渐升级为全国性比赛,为文旅融合的大潮加入了体育元素,进一步盘活了基层文化资源,使当代中国乡土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
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的现状鲜明体现在文化领域。说起农村,人们总会联想到匮乏的文化设施、单调枯燥的文化生活。追溯“村晚”“村超”“村BA”等的历史,会发现它们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各自的发展道路上有了数十年的积淀。如今,它们之所以获得现象级关注、迎来爆发式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则在于新时代中国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新场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过去农村的“文娱”方式和乏味生活,已变得与时代格格不入,仅靠“文化下乡”的单向输送,既无法真正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无法有效激发乡土社会蕴藏的巨大文化能量。同时,因为农业生产技术提高而增加的“农闲”也需要健康的文化活动来填充。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要求并推动着乡土文化沿着农民美好生活需要的轨道发生内在而自觉的变革。
于是,从“村晚”到“村超”再到“村BA”,各种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文化活动应运而生,成为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早在1919年,李大钊就说过,“要建设光明的农村,农民就一定要有文化”。100多年后的今天,植根于神州大地的“村字号”文化活动,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平台,创意满满,活力四射,既充满乡土文化特有的泥土气息,让人感到亲切而随和,又展现出新时代中国农村和农民的精气神,叫人由衷地感动和振奋。新时代的中国农民正以充沛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行着属于自己又惠泽全体的文化创造,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答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乡土文化和互联网的双向奔赴
纵观“村晚”的异军突起、“村超”“村BA”的破圈传播,有一股重要力量在支撑着这些来自乡野田间的“文化盛宴”。这就是互联网带来的文化传播力、资源集聚力和产业拉动力。
如前所述,“村晚”“村超”“村BA”都是乡土社会长期孕育积淀的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村晚”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以加入体育元素的形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丰富了当代中国乡土文化的内涵。
B.“村晚”“村超”等乡村文化活动能够获得现象级关注和爆发式成长,其原因在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C.以农民为主体、以乡村为平台的文化活动既充满乡土文化特有的泥土气息,又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气神。
D.唤醒村民的乡土文化自觉、尊重村民的主体性并鼓励村民发挥主体性,有利于“村字号”文化活动的成功举办。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乡土文化的发展需求及科技的进步都推动了乡村文化活动的发展。
B.“村字号”文化活动能持续、广泛、深入地开展,既离不开自身的“乡土味儿”,也离不开互联网的大力支撑。
C.“村字号”文化活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强大的“溢出效应”,这证明文化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D.解决“土味儿”文化活动发展中的诸多弊端能为乡土文化建设提供更持久的动力,这是当前文化发展的重点。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乡土文化能推动人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西安市把创新作为新时代城市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强化文化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B.莒县强调要保持乡村文化活动的新鲜感,维护粉丝“自来水”般的流量和纯度,以避免掉入经济“昙花一现”的陷阱。
C.榕江县搭建多种形式的“乡村舞台”,挖掘传统节庆文化,推动传统节日活动走进人民生活,丰富滋养了人民生活。
D.2021年,我国如期打赢了脱贫攻坚战,乡村振兴接续推进,这使得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更加坚实、舞台也更加宽阔。
4.请简要说明文本中“乡土文化和互联网的双向奔赴”的内涵和具体表现。(4分)
5.作者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村晚”“村超”等乡土文化活动是“适配农村新场景的文化新创造”?请根据文本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一条大河波浪宽
梁 鸿
2010年,那条传说中的大河终于变为现实。
一条高高的水泥大河出现在遥远的天际线上,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往前推进。围绕着梁庄村和周边村庄已经进行两年多的丈量、拆迁、挖土、建堤等各种事情和工程,“改天换地”终于有了实在的概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