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9470字。

  2022~2023学年高三押题信息卷
  语  文(三)
  注意事项: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儒家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美学思想,发掘这些生态美学思想的丰富意蕴,对当代生态文明社会构建和生态家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儒家在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极具先见之明,其中“天人合一”是其最有代表性的观点之一。儒家的生态自然观念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相处。儒家先贤中特别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是荀子,他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但是人如果能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就能在不损害自然的情况下为人类自己谋福利,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到汉代时,董仲舒进一步阐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他指出,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宋代张载说:“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正蒙•乾称》)明清之际的王夫之发展完善了“天人合一”思想,他认为天、地、人三者是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
  “仁”的学说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历代儒家先贤都对其有继承和发展。董仲舒曾说:“质于爱民,以下至于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谓仁?”(《春秋繁露•仁义法》)他所说的“仁”从“爱民”扩大至爱自然界中的万物,是对孟子“仁民而爱物”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宋代程颢、程颐兄弟将“仁爱”思想发展得更为丰富,他们所提倡的是一种真正的博爱主义,程颐甚至怜惜一棵柳树,不忍折其枝。儒家这些生态美学智慧不仅要求人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达到统一,而且要求人们对自然万物怀有关爱之情、平等之念。
  从生态美学的角度来说,勤俭节约是一种合乎生态规律的生活方式。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曾说过“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论语》中还记载了这样的言论:“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咸。’”(《论语•八佾》)在孔子看来,“礼”之根本就是去奢就俭。“取予有度”是对儒家一系列维护生态平衡的生态美学智慧的总结概括。这个“有度”不仅指对自然资源的索取有量的把握,同时还要有对索取时间的把握。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子钓而不纲,气不射宿。”捕不要“一网打尽”,不要射杀窝中之鸟,这就是孔子保护生态平衡,“取物不尽物”的生态观念。孟子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树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这段话中不仅包含了“取物以时”的观念,同时也包含了“取物以节”的观念,这些都是对当下很有借鉴意义的生态观念。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里的“和”是指不同的东西彼此能够和谐地配合。这句话清晰地表达了孔子“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人与人之间讲求和谐就能成为君子,促进社会稳定。由此类推,人与自然万物讲求和谐,讲求共生,那么天、地、人三者就能够长久共存,共同走向繁荣。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在这里,孟子首次明确使用了“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概念,并强调说它们的有机配合是事物顺利运转必不可少的条件。这也体现了“人”与“天时”、自然万物的统一。“和而不同,万物共生”,人与自然万物本就应该是这样一种共生状态。天地万物之所以不同,那是为了能够互相取长补短,长久共存。
  (摘编自岳友熙、张晓勤《儒家生态美学智慧与生态家园建设》)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先贤荀子认为,大自然自有其规律,人类可以在遵守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为自己谋取福利。
  B. 董仲舒继承和发展了孟子“仁民而爱物”的思想,他认为,爱民又爱自然万物才称得上是“仁”。
  C. 孟子的“取物以时” “取物以节”与孔子的“弋不射宿”一脉相承,都是儒家重要的生态美学智慧。
  D. 人与人之间讲求和谐就能成为君子,不讲求和谐就会成为小人,这正是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先直接指出儒家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生态美学思想,然后分条进行论述。
  B. 文章第二段列举荀子、董仲舒、张载、王夫之等人的观念,论述“天人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C. 文章论述详略得当,略论“仁民爱物”,详论“勤俭节约”,这是因为后者对当下的借鉴意义更大。
  D. 文章多处引用儒家先贤的言论,既起到论证观点的作用,又体现了儒家生态美学思想的丰富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董仲舒提出天地人“不可一无”,孟子提出“天时”“地利”“人和”概念,二者虽都涉及天地人,但侧重点并不相同。
  B. 程颢、程颐兄弟提倡博爱主义,要求人们对自然万物怀有关爱之情、平等之念,他们将“仁爱”思想发展到顶峰。
  C. “不违农时”观念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索取量的把握,“数罟不入污池”观念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索取时间的把握。
  D. 儒家生态美学思想对生态家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正因如此,不同的天地万物才能够互相取长补短,长久共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不讲求和谐就会成为小人”错误。原文“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里的‘和’是指不同的东西彼此能够和谐地配合。这句话清晰地表达了孔子‘和而不同’的‘共生” ’思想,人与人之间讲求和谐就能成为君子,促进社会稳定。由此类推,人与自然万物讲求和谐,讲求共生,那么天、地、人三者就能够长久共存,共同走向繁荣”,并没有说“不讲求和谐就会成为小人”,这是对“小人同而不和”的错误理解,另一方面,这也不属于“和而不同”思想的内容。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绿氢主要是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分解水产生的氢气。与目前主要使用的灰氢和蓝氢相比,这种氢在生产过程中几乎不产生碳排放。绿氢主要通过电解水制取,包括碱性电解水、质子交换膜电解水、高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