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500字。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自我评估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男有分(fèn) 其名为鲲(kūn) 骈死于槽枥之间(pián)
B.学学半(xiào) 讲信修睦(mù) 或尽粟一石(shí)
C.三重茅(chóng) 选贤与能(jǔ) 才美不外见(xiàn)
D.长林梢(cháng) 教学相长(zhǎng) 大庇天下寒士(b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大道之行也
B.其真无马邪 弗学,不知其善也
C.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静以修身
D.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
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由孔子及其弟子辑录而成。
C.《马说》《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轼,他们都位列“唐宋八大家”。
D.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钱塘湖春行》《石壕吏》《卖炭翁》都是他的作品。
4.请在下面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8分)
(1)浮云游子意,。(李白《送友人》)
(2) ,但余钟磬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3)《马说》中用“?”来表达对统治阶级不识人才的讽刺与愤怒。
(4)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是中国古诗词常用的表情达意的方式。陆游《卜算子•咏梅》中“,”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自己虽历经艰辛,也不趋炎附势,而要坚守节操的决心;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通过写孤鸿独宿荒冷沙洲,表达了词人被贬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5.“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从儒家文化到现代的交友之道、为人之道,乃至治国之道,无不与“和”字相连。某校开展“以和为贵”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共6分)
(1)对联天地。活动现场同学们得到如下一副对联,请你根据对联知识,选出下联空格处应该填写的正确内容。(1分)
上联:以和为贵,历尽劫难兄弟在;
下联:,修得公心义理真。
A.静以修身 B.广积善缘 C.惟诚则灵 D.普渡众生
(2)活动项目。为丰富活动形式,请你根据示例再拟写两个活动项目。(2分)
示例:举办“和文化”图片展
项目一:
项目二:
(3)邀请嘉宾。4月15日上午,学生会主席来邀请你们班的杨老师第二天下午两点到第一会议室参加“以和为贵”的座谈会,但杨老师不在,学生会主席请你代为转告。当天下午,你是怎样对杨老师说的?(3分)
6.阅读下面的名著选段,完成相关小题。(共4分)
诗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候,没有文字,只有唱的歌谣,没有写的诗。一个人高兴的时候或悲哀的时候,常愿意将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给别人或自己听。日常的言语不够劲儿,便用歌来唱;一唱三叹得叫别人回肠荡气。唱叹再不够的话,便手也舞起来了,脚也蹈起来了,反正要将劲儿使到了家。碰到节日,大家聚在一起酬神作乐,唱歌的机会更多。或一唱众和,或彼此竞胜。传说葛天氏的乐八章,三个人唱,拿着牛尾,踏着脚,似乎就是描写这种光景的。歌谣越唱越多,虽没有书,却存在人的记忆里。有了现成的歌儿,就可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随时拣一支合式的唱唱,也足可消愁解闷。若没有完全合式的,尽可删一些改一些,到称意为止。流行的歌谣中往往不同的词句并行不悖,就是为此。可也有经过众人修饰,成为定本的。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了。
歌谣可分为徒歌和乐歌。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乐器在中国似乎早就有了,《礼记》里说的土鼓、土槌儿、芦管儿,也许是我们乐器的老祖宗。到了《诗经》时代,有了琴瑟钟鼓,已是洋洋大观了。歌谣的节奏最主要的靠重叠或叫复沓;本来歌谣以表情为主,只要翻来覆去将情表到了家就成,用不着说费话。重叠可以说原是歌谣的生命,节奏也便建立在这上头。字数的均齐、韵脚的协调,似乎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有了这些,重叠才在诗歌里失去主要的地位。
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人将那些歌谣记录下来,便是最初的写的诗了。
(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诗经>第四》)
(1)根据选段内容来看,原始歌谣有哪些主要用途?(2分)
(2)如何理解“歌谣真可说‘是一人的机锋,多人的智慧’”? (2分)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