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28140字。
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所谓“闲笔”,就是用点缀穿插的手段,打破描写的单一性,使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气氛互相交织,从而增加生活情景的空间感和真实感。其多是主要情节以外的“非情节”因素,去掉它们几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但是,增加这些富于多重审美功能的“闲笔”,却会使小说增色不少。
“闲笔”具有延宕故事情节,延长读者审美感受时值的审美功效。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认知事物。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值。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所以必须设法延长。而“闲笔”因丰富了情节含量,改变了叙事节奏,增强了悬念,产生了陌生化效果,从而使审美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值,所以才增强了小说的吸引力。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宋江、戴宗即将问斩,情况万分危急,“此时只须云:只等午时三刻,便要开刀,一句便过耳”。可作者偏偏写了一大段“闲文”,以延宕情节。先写早晨派人打扫法场,接着又写各将宋江、戴宗以胶水刷头发,然后六七十个狱卒一齐推拥出来,次又写押到十字路口,用枪棒团团围住。总之,这段“闲文”是细之又细,不厌其烦,其作用就在于使急事缓出,以“闲闲之笔”来丰富情节,调动读者的审美期待心理,增加悬念。
“闲笔”还能调节叙述节奏,“舒气杀势”,从而使情节摇曳多姿,富于情趣。这在历史演义小说中表现得最为典型。因历史演义小说一般采用编年体叙事,容易使叙事因平铺直叙而流于呆板单调,从而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小说家克服这一弊端的法宝就是巧妙地穿插“闲笔”,这一点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如第四十八回写曹操横槊赋诗,当时“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时已醉酒的曹操,横槊船头,对景而歌,战争的壮美与“闲笔”的优美和谐地交织在一起,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肃杀的战争气氛。可见,“闲笔”是一种富于审美意趣的描写。
“闲笔”又能起到铺垫伏案的作用,从而使情节避免了起始的径直突兀,做到了前后呼应。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指出《水浒传》“有弄引法,谓有一大段文字,不好突然便起,且先作一段小文字在前引之。”金氏这里所谓起“弄引”作用的“小文字”便指的是“闲笔”。《水浒传》第九回林冲刺配沧州,他与草料场老军交割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论证“闲笔” 审美意趣在于将优美与壮美和谐交织,以缓和紧张肃杀的战争气氛。
B. 材料一以《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作品为例,并引用金圣叹的评点,论述“闲笔”具有多重审美功能。
C. 材料二毛宗岗从不同角度切入评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前者立足叙事结构,后者立足读者心理。
D. 所谓“余波演漾”“痒杀”“心痒难熬”等,都是指读者在阅读悬念频生的故事情节时所产生的期待心理。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闲笔”能提供故事情节以外的审美元素,摄入多元化、多层次的美,以增加生活情景的真实感。
B. 曹操横槊赋诗时的景物描写,同《荷花淀》对正午淀上风光的描写一样,都属于张中有弛的叙述。
C. 作者在历史演义小说中穿插“闲笔”,是因为编年体的叙事方式会使叙述节奏单调呆板无趣。
D. 和预叙一样,闲笔有“弄引”和暗示情节之用,它是中国古典小说富于民族特色的艺术手法。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金圣叹评《水浒传》:“贪游名山者,须耐仄路;贪食熊蹯者,须耐慢火。”
B. 寄旅散人评《林兰香》:“其音嫋嫋,不绝如缕,真有江上青峰之致。”
C. 脂砚斋评《红楼梦》:“恰似黄钟大吕后,转出羽调商声,别有清凉滋味。”
D. 冯镇峦评《聊斋志异》:“无意中点此一笔,通篇以琴作草蛇灰线之法。”
4. 制造间隔能增强小说的吸引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主要论证‘闲笔’的审美意趣在于将优美与壮美和谐交织,以缓和紧张肃杀的战争气氛”错误。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论证“‘闲笔’能调节叙述节奏,‘舒气杀势’,从而使情节摇曳多姿,富于情趣”。论证时以战争为例,但并不仅限于战争描写。
C.“前者立足叙事结构”错误。根据材料二“所谓画龙点睛,鳞爪都具,而不点睛,真是使人痒杀”可知,毛宗岗在评点《水浒传》时也有立足读者接受心理角度。
D.“所谓‘余波演漾’……都是指读者在阅读悬念频生的故事情节时所产生的期待心理”错误。由原文“‘闲笔’又具有收束煞尾的审美功能,从而使叙事避免了结尾的率直寡味而余韵悠然。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云:‘有獭尾法,谓一大段文字后,不好寂然便住,更作余波演漾之。’相对于这‘一大段文字’而言,这荡漾的‘余波’便是‘闲笔’”可知,“余波演漾”是余韵悠然的情节所产生的审美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封信
老舍
亢德兄:
由家出来已四个月了。我怎样不放心家小,是你可以想象得到的;因为你现在也把眷属放在了孤岛上,而独自出来挣扎。我的唯一武器是我这枝笔,我不肯教它休息。你的心血是全费在你的刊物上,你当然不肯教它停顿。
这四个月来,最难过的时候是每晚十时左右。你知道,我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