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0000字。

  山西省运城市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圆、强身健体,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好的生活愿望出发,为端午节创造出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习俗,这是应该继承的文化财富。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然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常常需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这些小细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添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一直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化,只要传统文化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提供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李思辉《在端午品味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
  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开始瓦解。尤其是我国,在近百年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中,节日文化,特别是城市的节日文化,受到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的冲击。
  当下人们已经鲜明地感受到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节日氛围日
  1.下列对材料中“节日习俗”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节日习俗和人们美好的生活愿望、民族精神、家国情怀等有关,是一笔珍贵的文化财富。
  B.节日的文化内涵不能脱离日常生活而存在,习俗使人们可以依托生活体验来领悟节日的真意。
  C.现代文明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会使节日习俗产生变化,这种变化会导致传统文化精神的消亡。
  D.节日习俗是文化载体之一,抽象的节日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载体而变得生动可感,带给人丰富的享受。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习俗使节日具备了更多的仪式感,没有仪式感无法让人们对节日产生心理上的认同和依从。
  B.在身心参与的仪式里,人们的情感得到表达和宣泄,节日的文化内涵和意义得到彰显和传承。
  C.今天,在物质生活比较富足的情况下,传统的节日仪式淡出人们的视野就成了必然趋势。
  D.挖掘、整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是为了使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逐渐符合文化传统的要求。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生活体验可以帮助人们领悟节日真意,体会天人和谐的态度与美感,获得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慰藉。
  B.我们民族的传统精神,有对美好生活不懈的追求,对大自然的感恩与敬畏,对家庭团圆的企望等等。
  C.西方节日让人们在欢快、温馨的气氛中表达自己美好的情感,而挖掘中国传统节日内涵同样可以做到。
  D.不断地挖掘春节、端午节等节日的文化内涵,有利于增强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文化自信和国际竞争力。
  4.请概括现代文明与外来文化对传统节日冲击的具体表现。(4分)
  5.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我们为什么要重视传统节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窦娥冤》第三折选段,完成6-9题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