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257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部分普通高中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2023年11月7日上午9:00-11:30试卷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远古之时,先民生存环境恶劣,认知能力低下,需要大自然的恩赐、群体首领与英雄的护佑才能得以生存。于是,先民把日月山川、动植物等万物和群体首领与英雄进行神化,由此产生了神话。
  最为人们熟知的中国古代神话,有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俊生日月等创世神话,伏義画卦、神农尝草、轩辕造物、尧舜禅让、鲧禹治水等始祖神话,共工斗诸神、蚩尤战黄帝、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等英雄神话,百物发明、绝地天通、女丑曝日等文化神话,龙凤牛羊狗枫树等图腾神话,日月山川草木鸟兽等自然神话,以及三身国、无肠国、不死民等域外神话。与系统严密、源流清晰的西方神话不同,中国古代神话朴素、片段地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战胜灾害、护佑人类的主题,引导规范着先民的生产生活,这与早期中国地理位置、大陆文化、农耕文明特征相一致。
  由于古代神话世代口口相传的特征,加上民族迁徙、社会变迁、文化发展等因素,中国古代神话也随时代而流变。神话流变有着鲜明的历史化特征。作为中原华夏民族建立起来的夏商周王权,为了王权的统治需要从神话中寻找先祖,于是禹、契、后稷分别成了夏、商、周的始祖。“神祖合一”在与天帝取得联系的同时,也淡化了大神们的神性,使众多的大神变成了人类始祖、人间帝王、文明创造者等,并步入历史文化殿堂。汉初司马迁在《史记》开篇讲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的历史功绩与血缘承继,使五帝系统被广泛接受和认同。五帝系统的定型完成了神话的历史化,构建起以黄帝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神话的主流框架,形成了民族的血缘之本与共同历史,奠定了华夏民族发展的根基。
  一部中国古代神话史就是一部华夏民族早期形成史。在华夏民族的凝聚过程中,神话起到了精神滋养作用,其最为突出的表现是图腾的统一、祖宗的认同、神话精神的滋养。
  图腾是先民们的祖先认同与部族灵魂标识。上古时代,部族林立,图腾各异。由于超自然力及其丰富的精神内涵,龙成为太哭伏義部族的图腾,并得到中原各部族的认可。在龙图腾旗帜的引领下,作为龙子的炎帝与黄帝,特别是黄帝成了华夏民族融合发展的文化核心与血缘纽带。华夏民族的融合过程就是和合向心、归宗炎黄的过程:一是华夏民族向外兼并扩张的外向认同,变夷为夏;一是外围民族认炎黄为祖宗并归依华夏的内向认同,夷变为夏,于是匈奴、鲜卑、苗族、瑶族等都成了黄帝、炎帝的后裔,成了华夏民族的一分子,炎黄子孙遍布大江南北,华夏民族不断壮大。华夏民族的外并内聚是从“血缘”到“文化”的融合,是龙图腾的统一,是炎黄始祖地位的认同,是中国神话的胜利。
  中国古代神话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华夏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置媒、燧人取火、有巢造屋、伏義画卦结网、仓颉造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创造精神;女娲补天治洪、舜耕历山、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奋斗精神;盘古化物、神农尝草、鲧死化禹、夸父手杖化邓林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奉献精神;龙图腾的形成与统一、大神们的复合形象、华夏民族的融合等神话蕴含着伟大的团结精神。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引领着华夏民族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人间奇迹,谱写了战天斗地的奋斗篇章,引吭出可歌可泣的奉献之歌,弹奏出团结向心的动听旋律。这些伟大的民族精神,铸造了华夏民族团结奋斗、牺牲奉献、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成就了华夏民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使华夏民族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摘编自闫德亮《古代神话定型与华夏民族形成》)
  材料二:
  (有一位名叫大卫•普曼斯的哈佛教授表示:火种是敲开人类社会文明向前发展的种子,在西方的神话里,火种是上帝给予人类的;在希腊神话中,火种是普罗米修斯盗来的;在中国的神话中,火种是人类坚持不懈地钻木得来的。这就是中国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区别。——附注)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神话诞生于人类原始蒙昧时代,其中有生存环境恶劣的因素,也有先民认知水平低下、无法解释宇宙万象的因素。
  B.中国流传的各类神话的呈现特征,与早期中国地理位置、大陆文化、农耕文明特征保持着高度的一致,反映了先民的思想观念。
  C.龙以其超自然力及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各族图腾中突显而出,得到公认,为融合凝聚各族起到了文化核心和纽带作用。
  D.“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哈佛教授重视老子这句话,并用这句话归结了中国上古时期神话的产生来由。
  2.下列对两则材料的论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的第二段与最后一段遥相呼应,前者介绍神话本身,后者概说神话的精神内涵,行文严谨.周密。
  B.材料二的第②段中省略的部分可能是说明夸父逐日、精卫填海这类神话没有足够的想象力去构架宏大的故事,只能仓促结尾。
  C.两则材料都认为西方神话系统较严密,而中国神话系统性没那么强。
  D.两则材料的情感立场有明显的不同:材料一在祖先认同的前提下对中国神话的积极意义给予了高度的肯定,材料二则基本否定了中国神话。
  3.下列能证明中国神话流变具有历史化特征的一项是()(3分)
  A.有的大神被逐出神坛,有的大神被创造出来,如帝俊被后世遗忘,帝喾跻身于五帝之列有的大神被妖魔化,如共工、蚩尤等成了传统文化中的恶神。
  B.女丑曝日、后稷农耕、刑天断首等神话在流传的过程中衍化出了天穿节、接姑姑等习俗。
  C.神话受到神仙方术的浸染表现出了追求长生不老的仙话色彩,如不死国、不死药等。
  D.佛教传入中国后借助神话宣传教义,以灵魂不灭、三世轮回、因果报应等为内容的死而复生、鬼魂、地狱神话应运而生。
  4.请从行文结构和论证方法两个方面阐述材料二第②段的论证特点。(4分)
  5.德国思想家谢林说:“一个民族,只有当他们认同了共同的神话时,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民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行走太行之巅
  廖奔
  一
  暑气炎蒸。看太行,走上党,下车伊始,便觉清风送爽,沁凉入心。
  上党地处太行之巅。令我倍感惊奇的是,在这长治城的西北侧,竟然有一个二十四平方公里的偌大湖泊,碧波荡漾、天光回映;还有一片六十平方公里的偌大湿地,苇荡密布、港汉纵横。这就是漳泽湖和它的湖滨湿地。①这里已成为长治之肺,成为今天市民休闲养生的最佳去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