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4850字。

  福建省泉州市高二期中考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 (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作为原生性的文明,延续数千年且历久而弥新,显示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 文明特有的生命线,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深切体认。
  以人为本位,而不是以超越人间的神明为本位,这是贯穿整个中华文明的第一道生命线。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学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他们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真实世界取代了先前巫  术以神统人的虚拟世界。《尚书•泰誓》记述周武王一段名言:“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  灵。”《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记载:“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这更明白无误地说 明决定国家命运的是民众而非神灵。《老子》中强调:“天地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在这里,现  实中的平民百姓才具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性地位,而不是天地、神明。
  在中华文明中,人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是一个群体性的存在。人的本质,从来都是各种社 会关系的总和。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就是人的群体联系的不断扩大、不断强化,社会关系越来  越复杂化,人越来越能够自觉地和合理地处理好这些关系。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樊迟又  问仁,孔子说:“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仲弓问仁,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  人。”人作为社会群体中的一员,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社会性。作为社会群体中一个成员的 人,对于社会群体中的其他人能够做到爱人、立人、达人,能够做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正因为 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现实的人一直是中华文明真正的实体和主体,中华文明生命之流方才生生不息。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与纠缠,成为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又一生命源泉。“天下为公” 代表了“大道”,这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现实的生活却是“天下为家”。纵观中华文明成长的   过程,可以发现,“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二者的纠缠,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极为强  劲的一条生命线。
  “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催生了中国的家庭、社群、国家、天下命运与共的 内敛型社会结构。中国人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个人、家庭、国家与天下串联起来,铸 就家国命运共同体,使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既相背离又相互补。“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 行和纠缠,既催生了“家天下”的皇权政治,同时又催生了“民惟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 轻”的政治伦理,催生了实行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又催生了包括宰辅内阁制、郡县制、选贤举 能的科举制等开“公天下”之端的国家治理制度。“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还催 生了包括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审美体系、话语体系等在内的中华文化上的普遍认同,催生了“天
  【高二语文  第1页(共8页)】                      •24-107B •
  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以天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中为大本,和为达道”,成为中华文明的又一道生命线。《大禹谟》中所说的“惟精惟一,允 执厥中”,《论语•尧曰》中所说的“允执其中”,《论语•雍也》中所说的“中庸”,《礼记•中庸》中 所说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都强调了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时,必须自觉地考虑任何事物 都包含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执其两端”,就是不能偏执于某一局部、某一侧面,而要兼顾各个 方面,避免“过”与“不及”,努力做到客观与全面。要善于将对立的双方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统一 体。中华文明所崇奉的“中道”,是在现实世界中努力了解矛盾对立的各方内在的相通、相融之 处,让它们在积极互动、和合、结合中共生共存,并通过创新而获得新生命、新发展,上升到新境 界,这是积极面对现实世界,极具实践性、战略性及可操作性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摘编自姜义华《深切体认中华文明特有的生命线》)
  材料二:
  如果说,曾子《大学》教的是修身好学之道,那子思《中庸》教的就是为人处世之道。按《说文 解字》的解释,“中,正也”“庸,用也”。现实生活中,“中庸”经常被曲解。
  中庸之道,就是要求凡事中正合理,恰到好处,而不是不讲原则,做好好先生。如朱熹在《四 书集注》中解读的:“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以不偏不 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立身处世,这就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之道”准则。事实上,最早提出“中 庸”思想的是孔子。在《论语》中,多处涉及“中庸”思想的应用,如子贡曾问:“师与商也孰贤?”孔 子说:“师也过,商也不及。”子贡说:“然则师愈与?”孔子说:“过犹不及。”这句话的意思是,孔子 认为子张(颛孙师)和子夏(卜商)都有缺陷,子夏是不够,子张是太过,但太过了也等于不够,这 就是“过犹不及”。再如“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说质朴和华美要 相得益彰,不能只强调一面。在孔子看来,“过”和“不及”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中庸则主张 “执两用中”“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孔子赞成的是大舜处理问题的方法:“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庸之道的“中”,是“过”与“不及”的联结点和分界点,但绝不是简单的中分点。真正意义  上的中庸之道,也绝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事实上,中庸之道的平衡点并不是固定的、 一成不变  的,而是审时度势,因时、因地、因人、因物展开适宜的积极调整,这就是所谓的“时中”与“权变”。 “权”就像秤锤,它在使用时需要滑动才能保持平衡,这样才能正确地称重,是谓“权变”。如古代  “男女授受不亲”称为“经”,而“嫂溺,援之以手”则属于“权”,凡事都不能太过刻板,否则就脱离  中庸之道的本意了。
  (摘编自金满楼《中正平和、合理和谐:<中庸>与“中庸之道”》)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真实世界取代了先前巫术以神统人的虚拟世界,是春秋战国时 期诸子学最重要的贡献。
  B.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人们不能合理地处理各种关
  系,导致社会关系更复杂。
  C.“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行和纠缠催生了中华文化上的普遍认同,也催生了以天 下为己任的民族精神。
  D. “师也过,商也不及”,孔子认为子张和子夏两人都有缺陷,子张是太过,子夏是不够,子 张还不如子夏。
  【高二语文 第2页(共8页)】                      •24-107B •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天下为公”代表了“大道”,而现实的生活是“天下为家”,“天下为公”与“天下为家”的并 行和纠缠助力了中华文明的延续。
  B. “执其两端”就是要兼顾各个方面,避免“过”与“不及”,中华文明所崇奉的“中道”是积极 面对现实世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C.“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指引人们以中正合理的态度立身处世。孔子最早提出“中 庸”思想,《论语》多处涉及“中庸”思想的应用。
  D.学会“权变”比坚守原则更难做到,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中庸之道不是机械的折中主义,而 要讲究审时度势,展开适宜的积极调整。
  3.下列选项,最不能体现中华文明“以人为本位”的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左传》:“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
  B.《礼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C.《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荀子》:“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4.两则材料都谈论了中华民族精神,但材料内容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5.高中生萧华的成绩中等,不拔尖也不差,但妈妈对其期望很高,经常说儿子成绩“中庸”,对儿 子严加管教。萧华的爸爸认为要给儿子一定的自由和空间,不要管束得太紧,否则会适得其 反,萧华的妈妈说他没有原则,和稀泥,是个“中庸”之人。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现象进行简要 点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聂赫留朵夫在监狱的门廊里已等了好久,刚要出去,典狱长正好从后门进来,他看见聂赫留 朵夫,就转身对看守说:“费陀托夫,把五号女牢的玛丝洛娃带到办公室去。”
  看守领着玛丝洛娃进来,玛丝洛娃走到门口,聂赫留朵夫看见她了。她脸色红红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