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3210字。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抽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 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下面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人文学科研究突破旧有的范式,在与多学科的交合中创建了“数字人文”这一新型研究领域。其研究是基于大数据资料库,对充满主观性的人文学科进行量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获得结论,以追求获得研究的客观性、全面性。而数据及由此得出的研究结果是否具有客观性和全面性,这涉及获取样本的方法、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问题,绝对“量”的大小不能说明问题。以文章《多即不同:作为大数据的微影评及其远读》为例,该文称在互联网平台“豆瓣”上抓取了1500条评论进行分析,得出了电影《流浪地球》在网络舆论场中存在评论极化现象等结论。首先,这个研究的所有数据皆来自“豆瓣”这一个平台,而其他不同媒介场域下的数据都没有被纳入考量范畴。特别是考虑到互联网媒介环境中的社群化倾向,导致任何平台都有其特定的“用户群”,而这一特定的“用户群”拥有相对稳定的身份特征和行为偏好,所以在单一的互联网媒介平台中收集到再多的数据都只能说明本社群的情况,而不能用以说明整体。其次,乍一看该文收集到了1500条评论,绝对数量不小,但是原文中也提到了,《流浪地球》在豆瓣上共有654914条短评,而其选取的研究对象只是“豆瓣”平台筛选后所展示的1500条。简而言之,“豆瓣”平台作为“守门人”已经将数据筛选过一遍,而研究者看到的只是平台让你看到的那一部分数据,也就是说,这1500份数据能否代表“豆瓣”用户社群都要存疑。这篇文章暴露出来的就是方法论上的谬误。在统计学方法论中,存在一个核心的概念——样本。样本是总体中抽取的所要考察的元素总称,通过“概率抽样”或“理论抽样”等科学的抽样方法,从总体中抽出样本。获得样本数据之后还需要通过各种检验手段,用以证明样本具有说明整体的能力。我们在“大数据”的乐观中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研究的范围和边界,即使一个研究分析了海量数据,也不等于分析了全部数据,研究者需要在研究中对数据的来源和范围做详细的汇报,即使数据的绝对值再大也要说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认清“大数据”的边界,数字人文绝不是数量大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字人文研究基于大数据资料库,对充满主观性的人文学科进行量化分析,但是绝
对“量”的大小不能保证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全面性。
B.《多即不同:作为大数据的微影评及其远读》一文,暴露的谬误是样本在抽取中有
局限,不具有说明整体的能力。
C.《传播学视野下的中国当代文学70年世界影响》研究指标构建不科学,学术生产、
汇报流程不严谨,研究结论没有学术价值,因此该研究没有任何意义。
D.“这一论断对于数字人文的研究极具启发”,“启发”指的是数字人文研究应只是
“实然”层面上的,而不是“应然”层面的。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于一些基于大数据得出的结论,有些是带有单一媒介
社群化倾向性的,有些是平台过滤后的,我们都不可盲目采信。
B. 第二段中,数字人文研究时因构建的指标维度有谬误而导致“研究不成功”,可见
“量化指标的构建”决定着研究的质量和价值。
C. 文中提到的两篇文章,都有数据库使用单一、只注重绝对值和未能说明所用数据和
整体数据的关系的问题,可见对“样本”的抽样和检验非常重要。
D. 从全文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数字人文可以解决传统人文学科中“客观性”“全面性”
的不足及证据欠缺的问题。
3.下列选项,最符合本文对数字人文研究主张的一项是(3分)
A. 南京大学但汉松教授在“清华大学数字人文与文学研究国际工作坊”的主旨报告
中指出,数字人文应该继承但有别于这些领域已经做出的跨学科尝试。
B. 中国文学的数字人文研究领域已形成较大体系,如利用 GIS 技术的古代文学地图
研究,建立全文数据库,并不断对数据的来源和范围做详细的分析。
C. 数字人文的先行者芝加哥大学莫莱蒂教授在访谈中说,人文学科需要自我救赎,
“数字人文”仍在起步阶段,他甚至认为“数字人文”这一术语没有“意义”。
D. 亚当•克思奇的《科技接管英文系:数字人文的虚假承诺》中说:“也许有一天我
们醒来突然发现,我们卖掉了与生俱来的权利,换来的却是一堆乱糟糟的应用软
件。”
4. 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4分)
5. 某机构打算基于10年内历届大学生深造和就业情况的大数据进行数字人文研究,以期
对2024届毕业的大学生在深造与就业方面提供指导。请结合文本为该机构提几点建议。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倪焕之
叶绍钧
吴淞江上,天色完全黑了。浓云重叠,两岸田亩及疏落的村屋都消融在黑暗里。近岸随处有高高挺立的银杏树,西南风一阵阵卷过来涌过来,把落尽了叶子的树枝吹动,望去像深黑的人影,披散着蓬乱的头发。
江面只有一条低篷的船,向南逆风行驶。后艄两支橹,天气很冷,他们摇橹的手都有棉手笼裹着。手里的橹,每一回扳动都得用一个肩头往前一掮,一条腿往下一顿,借以助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