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310字。
广东省广州市三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 (本题共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让人类对难以预测的命运走势充满不安和焦虑,而电 影恰可以借助各种技术手段来呈现这种好奇、不安和焦虑。于是,科幻电影成为与人类社会发 展趋势息息相关的重要电影类型。电影学界由是将科幻电影定义为: “一个将科学的或技术的 预设跟想象性的推测结合在一起的电影类型。”
科幻电影的生产,是能将科技、文创、人才等多元、多维度的资源网络化连接的综合产业, 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实力的综合体现。2020年8月,国家电影局、中国科协 印发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相关文件提出,将科幻电影打造成为电影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新 动能,把创作优秀电影作为中心环节,推动我国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当前,中国科幻电影正试图构建一套完全自洽的逻辑体系,并且寻找到独特、先进的价值 基石和文化精神内核。就拿《流浪地球》来说,它构建了一个相对严谨的科学世界观:遭遇重 大灾难的未来地球,人类社会规则有哪些变化?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来实现自救?而这些自我设 问的背后,是深层次的人文意识和环保情怀,也是中国积极为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中国智慧和中 国价值的体现。过去,人们习惯观看外国灾难片,这些影片多通过绝地孤胆式的英雄模式传达 所承载的文化理念。今天,中国也终于拥有了这样的重磅影片,来传达我们对于全球气候、和 平发展等重要议题的话语和态度,表达我们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切和责任。
(摘编自郭海燕《中国科幻电影未来可期》 《光明日报》)
材料二
《流浪地球2》人工智能组科学顾问崔原豪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他说自己小时候看得 最多的是好莱坞的科幻大片。在那些片子里,角色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外国面孔,偶尔有一两个 中国人出现,也是反派。 “这样的片子看多了以后,当时谁会觉得中国人能拯救世界呢?”
2017年,中国科协启动科学影视融合项目。2020年,中国科普作协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 成立。同年8月,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科幻电影”在电影学界中的定义为: 一个将科学的或技术的预设跟想象性的推测结合在一
起的电影类型。
B.“科幻十条”指的是国家电影局与中国科协共同发布的《关于促进科幻电影发展的若干意见》
的简称。
C. “喊话”在材料二中的意思是通过互联网平台,直接与原本有一定距离(即关系原本不太密
切,的对象进行对话。
D. “叙事体系”在材料三中指的是,将中国人作为叙事主体,描绘他们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及
其对极端环境的挑战。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质量的科幻电影能实现科技、文创、人才等多元、多维度的资源网络化连接,体现的是国
家科技、文化、娱乐等多方面实力。
B. 在中国启动科影融合的大背景下,《独行月球》 《三体》《流浪地球2》等影视项目有了专
业科学顾问和大国重器的加持。
C.中国石化生产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拉伸强度高、可大规模生产、耐干扰、质量轻,为“太
空电梯”的缆绳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
D.《三体》《流浪地球》从技术实现到精神内核,都对未来中国式科幻行业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说当前中国科幻电影正试图寻找到独特、先进的价值基石和文化精神内核,材料三在
一定程度上呼应了这个问题。
B. 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体现了我国对科幻电影发展在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从材料二来看这进一步
促进了我国科影融合的发展。
C.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使用了《流浪地球2》作为论证事例,材料二侧重的是精神内核层面,材
料三侧重的是电影科技层面。
D.综合三则材料来看,我国科幻电影不论是在科技硬实力还是价值软实力上都实现了长足发展, 尤其今昔对比很令人振奋。
4. 相对于好莱坞大片,中国的《流浪地球2》有着很明显“中国烙印”,请结合文本材料分析 概括。(4分)
5. 评论家说“正是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给中国科幻注入了强劲的动力”,请结合文本材料 分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对中国科幻电影的影响。(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
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
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蹬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 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