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7610字。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从中国文化传统来看,“家—国”之间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因此,中国的老话说,所以事君也;弟者,推之事君;在家悌兄,实现从“齐家”到“治国”的跨越,“家齐而后国治”,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悌”所支撑的“家”,同时在社会的“修齐治平”层面上也居于核心地位。但对于现代社会来说,恰恰在这里,似乎很难跨越到公共领域去。
在以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家”与“国”的同构性关系一直受到很大诟病,似乎政治上的专制与家庭的伦理观念有着极大关系。在现代社会中,有其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在这个关键部位有所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再难在现代社会立足。
事实上,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可以在更为积极的层面上来理解“家”的作用。但是,受限于个体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家”在政治—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始终是缺位的。霍耐特在分析现代社会时非常敏锐地看到,把家庭领域只是看成一种单纯给定的,没有什么进一步影响的结构,深刻地揭示了西方社会因自由主义作祟而在认识“家”的社会作用方面所存在的盲区。
在《自由的权利》一书中,霍耐特对于现代社会中的“亲密关系”与“家庭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研究,指出:“要想让一个人把他原先对一个小团体承担责任的能力,这个人必须拥有的心理前提,是在一个和谐的、充满信任和平等的家庭里建立的。”霍耐特的论述有着强烈的实践智慧,“家”的政治—道德意义,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现代家庭恰恰是培养共同合作、相互支持的重要机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而是在“家”中教化出来的德性之人。从对最亲近之人的爱,“推及”到对他人的爱,这正是“家”的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中,“家”所培养出来的善于合作的“个体”正是健康社会的基础。
在“修齐”与“治平”之间找到新的联接点,中国文化传统重视“家”的传统,就可以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这是其他价值观念得以发挥的基础。没了这个基点,整个价值系统中的其他规范就会飘摇欲坠
(摘编自孙向晨《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有删改)
材料二:
“家”是中国文明构成的总体性范畴。相比于犹太—基督教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从其起点上就不屈不挠地摒斥“家”,儒家文明对社会伦理、政治以及经济关系的建构,始终是从“家”出发,不仅构成两千多年来中国文明的大传统,也与民间丰富的小传统完全吻合,也是更具坚韧性和独立性的“文化—心理结构”,即民情的基础。即使20世纪初以来,“家庭
(1)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国是由一个一个的家组成的,因此中国传统的家国关系是“家”“国”具有某种价值上的同构性,也就是“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
B.“家”“国”的同构性关系,在过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中常常被诟病,仿佛是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影响了政治上的专制。
C.“家”与“国”一直分属两界,有着不可通约之处。如果不能突破,中国文化传统的“修齐治平”就难以立足。
D.若戴着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眼镜打量“家”,就不能把握中国人的日常情感、伦理结构,也不能研究文明间的共情。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耐特的论述,算是一种现代版的“家和万事兴”,与我国的家庭理念有很大相似性
B.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思想不是人类天然拥有的,而是家庭教化的结果。
C.由儒家文明形塑而成的“家国一体”秩序体系,决定了我国传统文明的伦理底色,成为民情基础。
D.老张儿子结婚,邀请中国亲戚“阖第光临”,那么亲戚家有可能来两三个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B.人有祖宗,犹水木之有本源,不可忘也。
C.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D.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4)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论证思路。
(5)三则材料对于“家”的认识各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第二个太阳(节选)
刘白羽
解放大军一到武汉就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武汉从慌乱与惊恐中苏醒过来,它睁大两眼,迎接亲人。
顷刻之间,路面上已经拥挤得水泄不通了,万人夹道,振臂欢呼。大街两旁的楼窗上也万头攒动,招手鼓掌。楼上垂下一挂挂鞭炮,爆竹声震天惊地响起来。人们的热情比长江的浪涛还要汹涌,歌声喊声
夜晚,秦震一个人悄没声地走下楼梯,走出大门。他要做一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