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020字。
武汉市培英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
八年级语文10月统一作业
I 阅读(共5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传记与历史
①传记文学必须是真实的,这是传记作者、传记学者和读者的基本共识。真实性被认为是传记文学创作的最高准则,这首先是由传记的历史属性决定的。在《文学术语词典》中,卡登给传记下的定义是:一个人生平的记录,历史的一个分支。显然,卡登不但给传记定义,而且还给传记定性,即传记是历史的。可是,如果传记仅仅是历史的,那么传记与历史又有什么差别呢?
②传记不同于历史,一方面在于传记再现的对象不是纯粹的历史事件,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历史事件自然离不开它的扮演者——人,但历史中的人是一根红线,他的作用常常是用来串起事件之珠,而大写的人是隐而不见的。传记中的人却截然不同,他是奔腾的洪流,时而劈山开道,时而平静如镜。一件件事发生了,读者关注的却始终是这股洪流,直至它融入大海,传记便戛然而止。确切说,传记不是全景式的《清明上河图》,而是一幅《蒙娜丽莎》式的肖像画。前者无疑更贴近历史。
③另一方面,从写作目的来说,历史学家的职责在于“通古今之变”,而传记作家则专注于传主的个性。换言之,在历史著作中,我们读到的多半是时间的回旋递进、事件的来龙去脉、朝代的更迭兴衰,逐渐地领悟到历史车轮何以滚滚向前的内在逻辑。相反,传记不是这种鸟瞰式俯视以抓起经脉,而是特写式聚焦,焦点始终对着孕育意蕴的细节——传记事实。翻覆如云的情感、变幻莫测的心理、大难临头的危机都被一一剪辑制作,然后展示给读者的是一部个性历程的电影。
④传记和历史存在着差异,但它们却有一个根本的共同点,那就是它们都必须建立在事实之上,恪守事实的真实是它们共同遵守的基本原则。但实际上,要完全追求事实的真实并不容易,在收集传主生平资料的过程中,在传记事实链上少了一个环节是常有的事。遇到这种情况,传记作家怎么办呢?这就涉及到传记的虚构性问题。传记的虚构本质上是一种“死象之骨”式还原,即传记事实也许只是个死象骨架,已无血肉,传记作者要复原大象,就需在把握传主性格的基础上,通过想象补足那个缺损的环节,使传记事实的链条接上,让叙述得以继续完成。从事实的真实出发,传记作家没有权利增减象骨,更没有权利替换象骨。他不能“因文生事”,但叙述的真实却要求他“以文运事”。这种虚构现象即是钱锺书所说“入情合理”的想象造成的,与传记的真实性原则并无大矛盾。
(节选自赵白生《传记文学理论》,有改动)
1.关于“传记”的特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传记创作的最高准则是真实性,这是由传记的历史属性决定的。
B.传记不仅仅是历史的。
C.传记与历史虽然存在差异,但它们又有根本的共同点。
D.传记作家很难收集到完全真实的事实,但这并不妨碍他通过想象来补足事实,从而重塑传主形象。
2.关于“传记”与“历史”的不同之处,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传记更关注个人,历史更看重事件。
B.传记像一幅肖像画呈现人物细节,历史像一幅鸟瞰图展现时代轮廓。
C.传记更多的是展示传主的个性,历史更多的是展示古今的变化。
D.传记不能“因文生事”,历史可以“以文运事”。
3.传记作者是如何“恪守事实的真实”的?(4分)
二、阅读下面文学类文本,完成4——7小题。(20分)
我以为你听不见
(1)周六早晨骑车送儿子去兴趣班,途中寒风刺面,两耳尤不堪忍。儿子把头靠紧我后背避风,再把小手缩进袖子,贴心地护住我双耳。
(2)上初中住校后,儿子学习紧张,父子俩难得有空闲聊。一路上,儿子兴致勃勃地述说着,我时不时回他几句。“爸爸,你轻点说,街上的人都看着我们了!”儿子突然松开双手提醒我。
(3)“我以为你听不见!”话音未落,我却为自己的解释哑然失笑了:我岂不是也成了“掩耳盗铃”里的那个笨贼了么。双耳被捂,儿子讲话的声音听起来自然很轻。于是乎,我的嗓门也就大了——我以为他也听不见我讲话。
(4)去年夏天,我参加系统内的一个人才培训班。老师上课前,让大家做个测试:请各位学员用双手食指,摆一个“人”字给我看。一秒钟内,70余人齐刷刷地把双手举到了眼前。“这测试也太简单了吧!”“肯定有什么猫腻!”……有人小声嘀咕着。
(5)老师扫视了一遍,笑着说:“你们都摆了个‘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