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7150字。

  《客至》同步练习
  一、情景默写
  1.默写
  (1)《客至》中写村庄清新优美的环境的句子是:             ,             。
  (2)《客至》中表达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             ,             。
  (3)《客至》中写招待客人的菜肴和酒都很简单的句子是              ,               。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所谓诗化,是相对散文化而言的,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诗的语言是散文语言的变异,诗化到极点也就变异到了极点。汉魏古诗的语言离散文比较近,到了南朝,声律、对偶等艺术技巧发展和广泛运用的过程也就是语言更加诗化的过程。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近体诗的格律进一步逼出一系列新的适合于这种新的诗体的句法,这些新的句法连同种种新的语言表达的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从而开创了一片新的诗歌天地。为什么说是逼出来的呢?因为要符合新的格律,就必须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在初唐时期,当格律建立之初,语言难免被格律束缚;而当进入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时,语言就可以反过来驾驭格律了。不管是格律束缚语言还是语言驾驭格律,近体诗的语言都有了比以前更大的创新。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变词性。例如:“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杜甫《晚秋长沙蔡五待御饮筵送般六参军归澧州觐省》)“暮”字本是名词,名词不能单独做谓语,必须在前面加上系词。但此处的“暮”字作为“黄云”的谓语,已变为形容词。“秋”字本也是名词,但在此处作为“碧树”的谓语,也已变为形容词。诗的意思是说:“黄云”怎样呢?已带上了暮色。“碧树”怎样呢?已带上了秋色。杜甫用改变“暮”字、“秋”字词性的方法,取得了新鲜的艺术表现效果。“暮”字、“秋”字的同样用法又见于李嘉祐的《同皇甫冉登重玄阁》:“孤云独鸟川光慕,万井千山海色秋。”不说“川光”是明是暗,却用了一个并不直接表示亮度,而能使人联想到某种亮度甚至颜色的“暮”字,读者便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展开想象,得到欣赏的乐趣。以上两例都是“暮”字和“秋”字搭配使用,再看“秋”字改变词性单独使用的例子。如戎昱《秋月》:“江干入夜杵声秋,百尺荒桐挂斗牛。”上面所举李嘉祐的诗说“海色秋”,用“秋”形容色;戎昱说“杵声秋”,用“秋”形容声,俱臻妙境。一到秋天,妇女们就又开始捣衣了,那杵声几乎成了秋所专有的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化主要是相对散文的语言而言的,而唐诗是诗化到极点的诗,也就是指唐诗的语言是将散文语言变异到了极点。
  B.近体诗确立,其格律逼出了一系列新的句法,连同新的语言表达技巧,达到新鲜的艺术效果,开创了新的诗歌天地
  C.格律在初唐时期刚建立时会束缚语言,而到了盛唐,诗人们运用格律已经纯熟,诗人的语言就不用再遵守格律了。
  D.诗歌中的词性并非一成不变,经常会有名词用作形容词的现象,而形容词用作动词、动词用作副词也是常见现象。
  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诗化的程度来说,汉魏古诗比较低,经历了南朝语言诗化的过程后,到唐朝近体诗确立,诗化的程度在不断加深。
  B.只有改变常规的词法和句法,去创造一些新词,或者写一些倒装句,或者省略一些句子成分,这样才符合近体诗新的格律。
  C.相较于之前的诗歌语言,近体诗的语言无疑有了更大的创新,表现在改变词性、化整为缺、紧缩句式、模糊主宾方面。
  D.诗歌语言区别于散文语言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避免完整、追求残缺,古代诗歌的语言省略的文字越多,其诗意就越浓厚。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对诗句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改变词性:“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B.化整为缺:“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C.紧缩句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D.模糊主宾:“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王维《使至塞上》)
  5.请根据材料内容分别分析加点的“奇警”“互文见义”在文中的含义。
  6.结合材料,从词性改变的角度分析“涧花轻粉色,山月少灯光”(王维《从岐王夜宴卫家山池应教》);从紧缩句式的角度分析“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遒人也。逖性豁荡,然轻财好侠,慷慨有节尚。每至田舍,散谷帛以周贫乏。后博览书记,该涉古今,见者谓逖有赞世才具。年二十四,阳平辟察孝廉,司隶再辟举秀才,皆不行。大驾西幸长安,关东诸侯范阳王虓、高密王略等竞召之,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