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740字。
辽宁省辽西联合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在观测天象过程中对宇宙也有认识,形成了一些宇宙学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三种: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
盖天说以为“天圆地方”,“天象盖笠,地法覆盘”。这是对天地结构比较直现的认识。它对古代天文学的影响很大。汉代成书的《周髀算经》利用影长测量数据,试图把盖天说构造成一个天地几何模型,说明日月出入、昼夜变化等各种天文现象。但由于天地平行和主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基本假设有误,结果并不理想。不过盖天说对给制星图、测量天体坐标来说还是很有用的。汉代有一种至图叫“盖图”,大概就是按盖天说的原理绘制的。此外,天体的赤道坐标在中国古代是“入宿度”和“去极度”,与盖天说井不矛盾。
汉代出现了浑天说,大概出现在太初改历之时。东汉张衡的《浑天仪注》对浑天说有非常形象的描写:“浑天如鸡子,天体圈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可见浑天说的本质就是对天球的认识。浑天说对后来天文观测的影响很大。有了浑天说,就有了浑仪,并且有可能在浑仅上加黄道、白道等,使天体位置测量越来越精密。
宣夜说是一种认为宇宙无限的气宇宙论,是汉代的郁萌提出的学说。他认为“天”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天弯,而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日月星展就在气体中飘浮游动。这种字宙论虽然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什么影响,却启发人们认识宇宙本原和天体演化。宋代理学家来熹更是根据这种气的宇宙论提出了关于宇宙演化的猜想。他认为宇宙起先只是阴阳二气,两者旋转摩擦,磨出一些渣滓,结在中央,便形成地。气之清者就上升成为日月星展,在外周转不停。这个字宙演化理论虽然还很粗糙,但其气漩满论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演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中国古代宇宙论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天地对应和天人对应。中国古代的星官体系是这一特点的突出表现。西方的传统开始于古埃及和古巴比伦,到古希腊时期形成星座体系,以神话中的事物为主。中国星官体系则完全不同,它是把人间帝王社会搬到了天上。天地是名割其实的对应。正是有了这种对应,中国古代的天与人之间才那么接近。“天文”永选与“人文”密切关联,所以中圆古代的天文学,其根本的目的是探究天人关系,正如司马迁所说,“究天人之际”。
(摘编白《中四古代天文学:何为“天极”》)
材料二;
纵观中国古代的这场旷世学术之争——浑盖之争,我们发现,古人在这场争论中,秉持着一个重要原则:判断一个学说是否正确,关键在于其是否符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看其是否
遵循某种光验的暂学观念。比如,古人一直认为天地是由阴阳二气生成的,从这个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均体现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在中国古代宇宙学说中影响比较大。
B,《周髀算经》在说明天文现象时,由于天地平行和圭表影长“千里差一寸”的误差,结果不理想,
C.宜夜说对天文测量和天文历法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该说法认为“天”只不过是无边无涯的气体。
D.南朝的梁武帝在浑盖之争中的态度与做法表明了政治因素没有成为裁决浑盖是非的依据。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盖天说所主张的宇宙结构模式,是由“阳气轻清,上浮为天;阴气重浊,下凝为地”推断而出的。
B.探究天人之间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目的,这起源于中国古代字宙论强调天地人互相对应。
C.《浑天仪注》是浑天说的代表性著作,浑仪的产生是以浑天说的提出为背景的。
D.朱熹提出的宜夜说比西方著名自然哲学家笛卡尔的宇宙满化漩涡说早400多年。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唐代僧一行通过实际观测,破除了一千多年来流传的“寸差千里”的谬说。
B.西汉天文学家邓平等人制定的《太初历》因非常符合实际天象被汉武帝采用。
C.葛洪以太阳落入地平线时的状态这一事实为依据,指出其与盖天说的推论相反。
D.西汉刘向在《开元占经》中的论断“日蚀者,月往蔽之”解释了日食发生的原因。
4.古人在研究宇宙结构时秉持的原则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4分)
5.两则材料使用了哪些相同的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小题。
飞翔的故事
李浩
事实上,自从被因柴的郡一天起,安乐县公刘样没有一时一刻不在略暗“遥望”他曾经的蜀因。只是,他不敢在任何人的面前把自己的心思坦露出来,包括他的王妃。
他不思蜀。他不听蜀乐,不读和蜀有关的书籍,同时也尽可能地不近自己旧日的蜀臣,就是他们在求见自己的时候,安乐县公也总是寻找理由推脱:就是见了,他也是一副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