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题,约7970字。
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语文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00分,考试用时 120分钟。
第 Ⅰ 卷
本试卷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 、(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 题。
时至寒露,蝉噤荷残,霜浓气冷, 日照减少,风起叶落。①“寒露”是天气转凉的象征,开始出现凝结的现象,显得寒光四射。此时节,北方已呈深秋景象,南方也秋意渐浓。古人如何记录这深秋之景呢?让我们走进天津博物馆,从文物中感受“寒露”之美。
民谚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此时的柿子恰好成熟,正是吃柿子的好时候。②在中国文化中,因“柿”与“事”谐音,柿蒂四面出萼,萼片呈心形,极像四个如意云头,一音与形咭合,蕴含着“事事如意”的祝愿。
天博馆藏清代高凤翰的《山水花卉册》共十一开。册中第五开绘一枚柿子挂在树枝上,构图简洁明朗,线条果断有力,柿子颜色鲜艳,叶子饱满圆润,叶脉有弧度,枝条顿挫、有力,质感强烈。天博书画研究部副主任邢晋说: “此册以指代笔, 虽然失去了毛笔的弹性,但笔墨传达更直接酣唱。”
寒露后,景象变幻万千,枫叶渐红,枯荷摇曳。天博馆藏清代朱耷的《荷花双禽图》,画面荷叶以大写意手法描绘,荷茎曲折。③此画所绘是残叶败荷, 画面传达出一股荒凉、寂寞而又伤感的意境,这是朱耷凄凉身世、冷落情怀的恰当表现。
我国古代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燕来宾;二候雀入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菊花为寒露时节最具代表性的花卉。天博馆藏近现代中国绘画大师齐白石的《墨笔菊花图》,画中菊花千叶万瓣繁复多姿,花头如球,布置张驰有度,“秀雅”之情隐现。④整幅作品将人淡如菊的艺术品质通过精妙的笔法、严谨的结构和逼真的写真呈现出来。
(节选自《今晚报》,有删改)
1. 文中加点词语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蝉噤(jìn) 民谚(yàn) 蕴(yùn)含
B. 顿挫(cuò) 酣(hān)唱 摇曳( ì)
C. 朱耷(dā) 荷茎(jìng) 鸿燕来宾(bīn)
D. 曲(qǔ)折 三候(hòu) 张驰有度(dù)
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①句画线的语句没有语病。
B. ②句画线的语句排序不当, 应把“因‘柿’与‘事’谐音”调到“极像四个如意云头”之后。
C. ③句画线的语句表达准确。
D. ④句画线语句的“精妙”应换为“美妙”,“严谨”应换为“严格”。
3.下面所列信息,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自由体诗 《女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
B. 《百合花》 茹志鹃 短篇小说 通讯员 解放战争
C. 《登高》 杜甫 七言律诗 忧国伤时 唐代
D. 《劝学》 荀况 诸子散文 性善说 战国末期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4~6题。
材料一
“数字游民”,是指过着数字游牧生活的人,最初源于新千年左右一本名为《数字游牧》的书。书中论述了一个观点: “技术可能会让社会回归游牧的生活方式”。游民表征一种超出定居定点生活的状态。互联网技术打破了以工厂、公司为主要单位的工作场景,解构了那种流水线串联起来的封闭空间,似乎让更多“打工人”奔逐到了自由广袤、水草丰美的地方。尤其是,这种状态是生活与工作一体的,审美与谋生一体的,似乎消解了工厂、公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