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1860字。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文化本来就是传统,不论哪一个社会,绝不会没有传统的。但是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法治和礼治是发生在两种不同的社会情态中。礼治社会并不能在变迁很快的时代中出现,这是乡土社会的特色。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宗法伦理成为现代基层治理的柔和剂。中国传统礼治模式是基于血缘宗法关系网的组织架构,甚至封建王朝统治者一度需要依靠地方豪门、宗族的社会动员力量推行有效的军政举措。进入现代社会,地方宗族作为组织化的整体力量虽然不复存在,但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单从行为规范上看,礼与法并无明显差异,都是一种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
B.乡土社会有安土重迁的特点,人口流动与土地变动较小,传统的效力变得较大。
C.宗法伦理作为礼治的柔和剂,有效平衡了王朝统治者和地方豪门宗族间的权力。
D.宗法血缘圈层文化内含“家天下”“家长制”“一言堂”等主张,需要在现代行政组织体系中去粗取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礼需要传统来维持,如果一个社会的环境变迁较快,那么礼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的效力就会变得不确定。
B.礼治是通过在教化中养成个人的敬畏之感来使人信仰遵从,这样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秩序也能自动形成。
C.礼治中以距统治者血缘关系远近而圈层式推衍的“封诸侯,建同姓”的做法体现了中国社会“团体格局”的特点。
D.斐迪南•滕尼斯认为由于血缘共同体是最为“本质的统一体”,所以人与人一出生时便形成了“植物性”生命的关联。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支持“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D.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假如你是一名“大学生村官”,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谈谈你的现代基层治理方略。(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小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