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9320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积累运用
  1.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慨叹(kǎi)  省悟(xǐng) 家谱(pǔ)  搽脂抹粉(chá)
  B.抹(mā)杀  抹(mǒ)布  抹粉(mǒ)拐弯抹(mò)角
  C.渺茫(miǎo) 脊梁(jī)  诓骗(kuāng) 地大物博(bó)
  D.诬蔑(wū)   玄虚(xuán)  倘若(tǎng)求神拜佛(fú)
  2.结合语境解释句中加点词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故意掩饰真相,使人迷惑)了。
  B.他们在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
  C.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不值得当作凭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D.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了。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现在人们谈论计划经济时代生活未免有点儿怀古伤今了。
  B.纵观中国的整个历史,每个朝代都不乏为民请命的人。
  C.中国虽然幅员辽阔,地大物博,但由于人口众多,资源的人均占有量少之又少。
  D.为了人民的幸福与安宁,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奔向战场,全然不顾自身安危。
  4.下列对句子标点符号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分析:引号表示否定。
  B.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分析:分号表示句子之间的并列关系。
  C.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分析:问号表示反问,意思是这样的人并不少。
  D.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分析:省略号表示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5.请你比较下面这组句子,回答后面的问题。
  【课文原句】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
  【改写句】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拼命硬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的人。
  【问题】鲁迅先生一向主张将可有可无的字删去,为什么这里不用“改写句”这种更简练的句式,反而用那样罗嗦、臃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内阅读
  一、阅读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第6~11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④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⑤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6.第①段第一句中“公开的文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一味求神拜佛”一句中“一味”一词极具讽刺意味,请作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①段三次说“是事实”,用意何在?用文中的短语概括这一段论证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第②段中“有人”指的是谁?“慨叹”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