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870字。
江西省景德镇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1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出了中国社会“双轨政治理论”:“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权,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绅权和族权,二者平行运作,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塑造出一个形象而又独特的描述传统中国政治运作逻辑的‘双轨政治’模型。”几千年封建皇族政权更迭中,在中国近代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中,历经一系列政治运动和经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历史就是一部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对乡村的破坏史。而乡村的破坏史,也是一部“乡党消亡史”。
因此在乡村有时爆出“村霸”“贿选”等问题时,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地重新提起“乡绅”这个词。在国家政权对基层乡村社会控制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乡绅”充当政府与乡民之间联系的重要中间角色,就地方事务为政府官员出谋划策,会为维系乡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那么,中国农村的乡绅制度能重现吗?
在传统的小农生产中,一亩三分地能够维持正常生活,形成一个村落,形成传统的乡绅治理结构。但现代社会中,一亩三分地的小农生产已然不足以维持工业时代的正常生活水平。也就是说,传统乡村的人口劳动力密度太大,农村已经不足以容纳那么多劳动力,人口密度又太小,工业不可能深入每一个乡村,趋近工业。这都意味着,劳动力只有外流。随着人口密度不断减少,没有了生产方式与人口密度的基础,不可能重现。
更重要的是,乡绅是建立在“熟人社会”中的一种机制,随着年轻人的外流,更多的是年轻人援引外界社会关系进行强力干涉。而且,传统的“乡绅”制度,但是这些东西随着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都已受到严重冲击,不复存在。实际上,某种程度上就是乡绅的另一面——一种缺乏熟人社会制约,缺乏道德观的乡绅。
解决的办法还需向前看,那就是民主与法治。实际上,顶层设计也正是如此。199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贿选、家族化、主观、短视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基层民主。对中国农村来说,民主毕竟是一个外来之物,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制度训练。这也就不难理解,在农村,被利请,要么被血缘等东西聚集起来。还有一个就是外来的法治支持,县城治理好了,基层民主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理作用。
(摘编自《消灭“村霸”,恢复“乡绅治理”模式可行吗?》)
材料二:
乡绅是“一件标识有闻的长袍象征着荣誉和特权,是一个绅士最后才能放弃的东西。它比一个人的生命更有价值”。费孝通先生用荣誉和特权为乡绅贴上辨识的标签。那么,几千年的乡绅之治到底构筑了什么样的乡绅文化呢?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正是因为乡绅之治在基层治理中的有效性,才形成了“皇帝无为而天下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B.传统的乡绅制度,需要有与之相应的生产方式和人口密度。乡村劳动力外流后,传统乡绅制度难以重现。
C.改善中国的乡村治理,一靠民主,要加强长期的制度训练,尤其是上一级的法治支持。
D.乡绅本人一般是取得功名,并跻身士大夫集团的才学之士,有一定威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我国偏远闭塞的传统村落中,可能存在类似乡绅的人物,残留乡绅治理的影子。
B.如果“熟人社会”中的相互制约还存在,那么年轻人外流到城市的可能性就变小。
C.随着传统道德观的回归,人们道德水平普遍提高,乡绅制度就一定可以再现基层。
D.“官如河水流,绅衿石头在”等乡规乡约的存在,表明乡绅治理制度并没有消亡。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适合成为乡绅治理乡村的人物是
A.庄子
B.李清照
C.归有光
D.鲁迅
(4)根据上面的两则材料,给乡绅之治下一个简要定义。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1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二姐的燃情岁月
石钟山
二姐参军一个星期后,才被父亲发现。
二姐参军那一年,刚满十七岁。我们家有三个男孩,二姐是唯一的女孩,二姐被带偏了,虽然她穿着花衣服,但她的性情和喜好与我们男孩别无二致。
在我们还小时,父亲喜欢打猎,没有了战争的父亲,闻子弹出膛后的硝烟味。在我模糊的记忆里,每次父亲外出打猎都会带上二姐。父亲打猎一般情况下一大早就出发了,带着二姐一溜烟地钻进郊区的山里。那会儿,山里的猎物还多,偶尔还能看到野猪。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