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440字。
2023—2024学年度
七年级语文作业质量评估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120 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贴在答题卡指定位置 。
2.答题时 ,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直接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答案答在试题卷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一 、现代文阅读 (31 分)
(一)文学作品阅读(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秋 意
①秋,一天天深了,天空渐渐变得清澈、深邃。眼前的山水突然安详寂然了,走上前,像一头撞进了古画。
②秋天有光,东边的山越来越蓝,西天常常披上各色霞帔,人被一泓秋光包裹着。古人早发现了秋光,在诗词里一次次书写:“高梧叶下秋光晚”“小院秋光浓欲滴”“露洗秋光透”……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如无舵之舟,越漂越远,漂到秋意的深处。
③秋意,在古城里。漫步在老旧的街巷,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走过了春夏的灯笼有些陈旧了,衬着粉饼般色调的外墙,墙角石灰有些脱落斑驳,裸露出藏青色大砖。几位老先生在老房子里转悠,举手投足颇有些俗世的清雅。触摸市井生活,就能感受到秋意。
④秋意,还在山野中。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芒花漫山遍野开过,然后一天天萎去,慢慢发白。秋分之后,草也渐渐泛黄了,从浅到深。池塘边的芦苇和水草,呈现出苍黄的颜色,太阳斜射,远远望去像是倒插的宝剑萧萧挺立。槐树、梧桐、水杉、玉兰……日渐疏朗。
⑤有一年沿河游荡,秋意甚美,从人家屋旁摘下芭蕉叶,在飞花的香蒲中闲卧。两岸水草茵茵,翠鸟和白鹭在其间出没。天高而云稀,太阳挂在半空,风吹树枝,秋叶斜斜地荡漾。泠泠水响包裹住人,朦胧间依稀传来湿漉漉的耳语。醒来时,渐近黄昏。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
⑥夜里借宿在一户农宅,以门板竹床搭一通铺,躺在上面闲话。夜深了,窗口夜色清润,忍不住开门走出庭院,仰望银河,静听虫声,大山深处的秋意和夜色渐渐将我融化了。野地成了虫子的世界,鸣声清远凄迷。
⑦树影、人影,还有房屋的倒影,恍惚在白花花的月色下。秋意无边,田野像在澄澈的水里。远处人家如烟如雾,窗口泻出的灯光,若有若无地在月色中泛起。兴所至,心所往,真想驾一叶飞舟扶摇直上,邀明月秋风,饮酒怀古叙旧。
⑧几个人与秋意、夜色一起游荡在长林丰草之间。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这是秋夜的凛冽。明月高悬,秋风与虫鸣自如来去,松影参差。流水似乎比白天轻柔许多,声响却大了,远远能听到汩汩声,使得夜行人忍不住放慢脚步。
⑨那夜秋意萧索,然萧索中分明有矜重,有肃穆,有不动声色的沉潜,安定稳重,承载万物。
(选自《光明日报》2022年9月,有删改)
1.对画线句的朗读处理,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朗读这句话时可轻读“轻柔”,重读“大”,来突出秋夜的宁静。
B. 朗读这句话时应用欢快的节奏,来表现作者此刻的喜悦与兴奋。
C. 这句话应用陶醉的语气朗读,表现出作者沉醉于秋夜的汩汩水声。
D. 这句话可在“忍不住”后停顿,表现夜行人情不自禁被夜景打动。
2.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3分)
秋意从铺地的方砖里涌上来,秋意从红墙黄瓦中挤出来,秋意从钟鼓楼里游过来,秋意从老城墙下冒上来。
3.下面语句是对文章的理解,其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秋菊冷香扑鼻,在田坝上,在山岚间,在篱笆下,在土墙旁,一簇簇,一丛丛。这句着重描写秋菊的香气以及遍地都是,借菊花表达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B.风在耳畔吹过,树枝呼啸;风又从山头荡过,寒意料峭……写出了在秋季散步时作者的凄凉之感。
C.晚霞粲然,落日又大又圆,一只只鸟儿悠然归巢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D.秋光下,一个人出去走走,融入无边的秋中流露出作者的孤独之感。
4.面对这样的美文美景,同学们纷纷在“积累本”上进行积累。以下是三位同学在“积累本”上对已学古诗文的归类整理,方法值得大家借鉴,请你帮他们填写完整。(8分)
同学甲 同学乙 同学丙
借景抒情篇(按技法) “诗仙”李白篇(按作者) 学习方法篇(按主题)
(1) 星汉灿烂,。
(曹操《观沧海》)
(2)在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感受到“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的凄凉萧瑟。
(3)看到了月光柔柔,波光粼粼的美景,于是写下: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4)李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老友遥致思念之忧, 。” (5) ,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二章》)
(6)你的同桌上课笔记做得很仔细,但在积极思考、举手发言这方面还做得不够,于是你可以送他《<论语>十二章》中的两句“ , ”,与他共勉。
(二)文学作品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母亲的《心经》
林怀民
母亲出身新竹富家,留学东京。“下嫁”南部乡村后,下田持家克勤克俭。母亲是个完美主义者,持家务求一尘不染,写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她对我们耳提面命的要求。这项要求还包括德行和操守的无瑕。20世纪50年代,父亲应召从政,宦海数十载,两袖清风。父亲的清廉没有母亲全心全意的支持是办不到的。
母亲十分开朗,身体健康之时,她辛勤工作,除非病倒,绝不午睡。父亲中风翌日,母亲大早起来,开始她数年如一日的晨间疾行——每天沿着磺溪走45分钟,风雨无阻。她说,她不要因为生病给孩子们增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