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2180字。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1月联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读懂诗歌,一定要读懂那个时代。曹操的《短歌行》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诗中,曹操在对自己发阿,与自己交流。曹操回顾一生,这是一种世事沧桑当中时间流逝的忧伤,是在感慨战乱时代的人才难得,因此他对于人才的延揽是不遗余力的。但是他并没有沉寂下去,《现沧海》《龟茧寿》和《短散行》都是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写的,一路上充满了艰险。但曹操不因为有忧伤、多难就沉沦,而是认为应该抬起头来做事,把事情做成、掘救苦难。这正是慷慨悲凉的建安风骨,有壮大的气象、悲悯的情怀、高昂的斗志,在那个战乱的年代颇为难得。
而到了唐代,风格则大不相同。李自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愉快,通过对三首《行路难》的了解,他活得“不痛快得很”。他不同于社甫把吃饭写得具体,让人感受到一种操劳;他通过食物昂贵与因心情不好不思食用形成对比,突出了面对诸多歧路,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怨气。这说明了解一首诗,不仅仅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更要了解诗人的遗遇。我们要不断地深入了解更加丰富的李白形象。当然,在更多的时候,李白依然充满了白信,对于江左风流,魏晋风度非常赞许。
提到以东晋和南朝为代表的魏普风度,我们就不得不提到陶渊明,他的《归园旧居》,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的隐士形象。隐士不在于是否逃避到深山老林之中,像范仲淹虽处江潮之远但他依然忧国忧民,这不是真正的隐士。陶渊明所做的,是逃避了社会,“心远地自偏”。只有在他的人生和观念当中,才能真正地理解感受到那个朴素的时代。
陶渊明在他那个时代不受重视,可是在后世留有美名,苏轼也是其中之一。苏轼并不是林语堂笔下的完美的人,而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是,他正因为这些缺陷,才变得更加可爱。苏轼是一个有情趣的人,但是我们应当知道,他所面临的贬谪环境,是非常凄凉的,但是面对种种的不幸,他自我解嘲身边的窘境,把生活的俗事当作乐事,始终体现了对生命的热爱和豁达的心胸。
曹操,李白、陶渊明、苏轼,他们都在变化中的世界经历了种种的磨孵。这种生活的穷困也困扰着绝大多数的人。古代历史上的文人诗人的艺术造就,完全是跟他们的人生过往联系在一起的。“诗穷而后工”,是质朴的真理。在今天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面时自己的使命,只有面对国难,才能有所奋斗,制造和创新。我们今天学习的古代文人的坚强和创造的精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康震《古代诗人的人生和艺术》,有删改)
材料二:
文学是生活的产物。诗人的诗歌创作与其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中国古代诗人的主体是以政治事业为己任的士人。正是以此为前提,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指出了士人的政治生活与诗歌创作的密切关系。其《梅圣俞计集序》曰;“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战!盖世所传计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的诗歌虽然都写于南征北战之时,感叹人才难得,但他并不因此而消极低沉,而是昂扬向上。
B.同样是写食物,李白与杜甫二人写作的风格并不相同,这源于二人的家庭背景不同,生平经历不同。
C.人们只从文字与社会生活的关系角度理解“穷而后工”,忽视了更重要的因素。
D.材料二认为,能够做到“穷而后工”的诗人,都是与国家政治有着种种联系而无法脱离政治体系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懂诗歌,先要明自诗人生活的时代和经历。读懂了汉末乱世和曹操的生平,就能读懂曹操的诗歌。
B.欧阳修所说的“穷而后工”是指仕途困顿,政治上不得意往往能激发士人高昂的诗情,催生出好诗。
C.苏轼是一个有缺陷的人,但他豁达的心胸和对生命的热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D.一些“怀才不遇”的古人看似远离了政治,实际上心系朝廷,具有修补国家政治的热情,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诗穷而后工”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B.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C.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D.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4.材料一的论证特点有哪些?请简要说明。(4分)
5.“穷而后工”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十分常见,请谈谈其给于你的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百梅图
谈歌
民国初年,保定西大街有一处药店,叫“济世堂”,店主姓肖名天京,坐堂,处方,妻子柳百梅抓药,收款。夫唱妇随,生意虽熙不是兴隆,但也过得去。
“济世堂”对面是一处画店,字号:“梁氏画店”。画店主人姓梁名方记。梁方记是南方人,画得一手好梅花,兼工笔人物,生意虽不热闹,但总是有些进项。只是梁方记的梅花并不是常常予人画的,他函梅要按梅花的朵数算价,一些达官贵人求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