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6570字。

  《静女》《涉江采芙蓉》测试(含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中国诗歌创作发展到汉末,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之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意味着诗歌艺术中人生情感的一次解放。
  ②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实因革推移,悉由渐进。早在诗歌发生伊始,即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素朴之情。但要从理论上概述汉以前诗歌中“感于哀乐”的实际意义,会显出个性屈服于群体,情感依附于政教的拘限。《诗》三百篇的创制,《尚书》即明其“言志”之旨,但所谓“志”,“是与礼分不开的”(朱自清《诗言志辨》),这不仅反映在古代献诗观王政兴衰的制度上,而且还灌注于诗人的主观创作意图,如“家父作诵,以究王凶”“王欲玉女,是用大谏”,无不包含陈善避邪之意;《骚》中的苦闷、悱恻之情,固多个性之表现,但其“惜壅君之不昭”的美刺观念,又致使个性之情仍包含于政教礼义范畴;两汉乐府诗虽多采自民间,然经乐府官制在“厚人伦”“美教化”的道德思想指导下的加工,只能使读者在政教帷幕之中感受到那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普遍的人文精神,因而也不可能有个性情感的凸显。直至汉末,尽管诗潮中的情感表现必然受到《诗》《骚》的影响,但汉末诗人指向生生不息的情感生命,喊出自我之苦闷伤感,其对人生的憧憬追求,对内心的悲愤抒发,使得诗歌的表情艺术具有了划时代的转变意义。
  ③一是由叙事为主向抒情为主的转变。在古典诗歌发展初期,无论是《诗经》还是《楚辞》抒情的因素都是通过事件的描述而来,未构成纯情诗;东汉以前的乐府民歌,虽有较强的抒情成分,但其表现人物性格与情感,无不以事件为线索,主体仍是叙事。而汉末世情之浑噩,人情之觉悟,诗人感发世道的悲与怨,使得诗歌内容虽仍不脱离对事件的描写,但事件、景物已成为情感的依附,艺术精神之主体是独立于事件的具有永恒性的心灵写照。《西北有高楼》中,诗人描写了一位女子高楼弹琴作者听琴的事件,可是事之真旨却在“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的人生情感之中。
  ④二是由触景生情向借景抒情转变。情景交融,固是诗人的审美理想,然在东汉前为数不多的抒情诗中,情景的表现基本上是触景生情,前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文人五言诗潮的出现使得人的情感在汉末得到了解放。
  B.“陈善避邪”“美刺”“厚人伦”“美教化”等观念完全限制了诗歌的发展。
  C.汉末思潮能超越汉儒诗教思想而复活人性与人格和受到楚骚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D.汉末诗歌创作中的情感意识开始朝着表现诗人的自我性灵的方向发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大量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正确的同时也让读者对文章理解更透彻。
  B.文章首段即提出中心论点,后文对中心论点展开了并列式结构的论证,思路清晰。
  C.文章在论证过程中,能做到同中求异、继承中见发展,充分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
  D.文中引用白居易《与元九书》是为了证明诗歌发展早期的情景关系为“触景生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诗仍有训诫之义。
  B.《采薇》作者由看到薇菜由嫩变老,想到自己年华流逝久戍难归,最是情的触发点。
  C.诗人虽叙说了“涉江采芙蓉”之事,但表达思念和对同心离居的哀叹才是诗歌要旨。
  D.《短歌行》虽然写于东汉末年,但曹操所表现出的情感却都是凡人情感所不具备的。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丞相北海孙劭卒。初,吴当置丞相,众议归张昭,吴王曰:“方今多事,职大事责重,非所以优之也。”及劭卒,百僚复举昭,吴王曰:“孤岂为子布①有爱乎!领丞相事烦,而此公性刚,所言不从,怨咎将兴,非所以益之也。”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平尚书事。雍为人寡言举动时当吴王尝叹曰顾君不言言必有中至饮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