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题,约11320字。
2023-2024 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教学质量调研(二)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①在乡土社会人可以靠欲望去行事, 而在现代社会中欲望并不能作人们行为的指导了,发生“需要”, 因之有“计划”。从欲望到需要是社会变迁中一个很重要的里程碑,让我先把欲望和需要这两个概念区别一下。
②人类行为有动机的。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着两个意思,一是人类对于自己的行为是可控制的,要这样做就这样做,不要这样做就不这样做,也就是所谓意志;一是人类取舍之间有所根据,这根据就是欲望。欲望规定了人类行为的方向,就是上面所说要这样要那样的“要”。这个“要”是先于行为的,要得了,也就是欲望满足了,我们会因之觉得愉快;欲望不满足,要而得不到,周身不舒服。欲望——紧张——动作——满足——愉快,那是人类行为的过程。
③欲望如果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它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自觉是说行为者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在欲望一层上说这是不错的,可是这却发生了一个问题,人类依着欲望而行为,他们的行为是否必然有利于个体的健全发展,和有利于社会间各个人的融洽配合,社会的完整和持续?这问题在这里提出来并不是想考虑性善性恶, 而是从人类生存的事实上发生的。
④爱情,好吃,是欲望,那是自觉的。直接决定我们行为的确是这些欲望。这些欲望所引导出来的行为是不是总和人类生存的条件相合的呢?这问题曾引起过很多学者的讨究。我们如果从上面这段话看去,不免觉得人类的欲望确乎有点微妙,他们尽管要这个要那个, 结果却常常正合于他们生存的条件。欲望是什么呢? “食色, 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绵续,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人会有五味之好。因之,在19世纪发生了一种理论说,每个人只要能“自私”,那就是充分地满足我们本性里带来的欲望, 社会就会形成一个最好、 最融洽的秩序。 亚当•斯密说, “冥冥中那只看不见的手”会安排个社会秩序给每个为自己打算的人们去好好生活的。
⑤这种理论所根据的其实并非现代社会而是乡土社会, 因为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理论多少是可以说正确的,正确的原因是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欲望常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说人类行为有动机的包含两个意思:行为可控制,就是意志;取舍有根据,就是欲望。
B.欲望规定人类行为的方向,它要能通过意志对行为有所控制,必须是行为者所自觉的。
C.需要是人在自觉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生理和心理上对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
D.在乡土社会中,欲望可作为行为的指导;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依他们的需要去做计划。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本文论述了社会的变迁,“从欲望到需要”是乡土社会发展到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里程碑。
B.为了证明在乡土社会里,行为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不明确,列举了巫术中驱鬼的典型事例。
C.第9段,将美国与乡土社会对比,论证乡土社会变动慢、小,现代社会变动更快、更大。
D. 本文提出观点,接着分别对“欲望”“需要”两个概念进行阐释,最后对两个概念作总结。
3.下列选项最不符合“欲望”内涵的一项是(3分)
A. 问乡下佬为何吃辣子、大蒜,他会回你“这才好吃,下饭的呀”。
B. 自古道,男子钟情,女子怀春,饮食男女,食色性也。
C. 女性去商场,购买款式新的、漂亮的、贵的衣服。
D. 人们为了营养,都在吃淀粉、脂肪,吃维他命A、维他命C。
4.第⑥段引用了孙末楠的话,请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
5.《红楼梦》中, “弄权铁槛寺”着重表现了王熙凤对金钱的贪婪,你认为这种“贪婪”是“欲望”还是“需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 (本题共 4 小题, 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孤单的芦苇
郁笛
①你总是要遇见这些芦苇, 这些水边的纤弱女子们,衣袂飘飘,迎风招展。水,承载着这些扶摇天地的芦苇荡,也在雁声萧索的秋日里,挥洒着一望无际的“芦花飞雪”。
②只是,在新疆,在赤野千里的荒途上,我又一次遇见芦苇的时候,我的眼睛里却满含着热泪。
③那是一个冬天吧,我们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个干冷的早晨。沙漠里的波浪,像极了一片幻海,只是那茫茫无际的波涛,凝固成一堆堆真实的沙丘,它们保持着大海的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