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6580字。
4.1《望海潮》同步练习
一、情景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有光居住于项脊轩,常常悲喜参半:喜的是明月照轩,桂影斑驳移动,颇感“ ”;悲的是看到遗迹,睹物思人,如同昨日,令人“ ”。
(2)文人笔下的箫的形象,可以是《赤壁赋》中的“如泣如诉”,也可以是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的“ ”,柳永《望海潮》中的“ ”。
(3)何以解忧?曹操说有杜康,李白说访名山,陶渊明则在《归去来兮辞》中以“ , ”两句作出了回答:用亲情、音乐、书籍消愁得乐。
二、选择题
2.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东南形胜,三吴都会。 B.卷起千堆雪
C.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D.连峰去天不盈尺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堑(qiàn) 堤沙(dī) 千骑(qí) 都门(dōu)
B.凝噎(yē) 暮霭(ǎi) 老叟(sōu) 罗绮(qǐ)
C.重湖(chóng) 叠𪩘(yǎn) 嬉嬉(xī) 骤雨(zhòu)
D.箫鼓(xiāo) 珠玑(jī) 参差(cān) 羌管(qiāng)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距离”一词的本义是对时间和空间而言的。而“心理距离”是指我们在观看事物时,在事物与我们自己实际利害关系之间插入一段距离,使我们能够换一种眼光去看世界。这种距离的插入,是靠自己的心理调整实现的,所以叫做“心理距离”。
古往今来,一切伟大的艺术家之所以能从寻常痛苦甚至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就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心理调整,将事物摆到一定的距离加以观照和品味的缘故。例如竹子,中国古代诗人有名句“寒天草木黄落尽,犹自青青君始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里距离不同于时间和空间距离,因为它能依靠心理调节来实现距离的插入,伟大的艺术家通过自己心理距离的调节,可以从痛苦和丑恶的事物里发现美和诗意。
B.竹子能否在李白、杜甫等大诗人的笔下具有生命的颤动和美好的性格,既取决于诗人是否将其置于恰当的“心理距离”,又取决于竹子本身是否具有特殊的品格。
C.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跟我们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体会相吻合的程度越高,就越容易打动读者,但同时也越容易将我们从艺术世界退回到现实世界之中。
D.审美距离过远,会导致无法理解审美对象;距离消失,则又会让实用动机压倒审美享受,故要想获得理想的审美效果,审美者应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最能体现理想的审美心理距离的一项是( )
A.杀害哈姆莱特父亲的凶手克劳狄斯,正在观看哈姆雷特改编的剧作,其内容是国王的侄子把毒药灌入国王的耳朵,谋杀了他,夺走了王位和王后。
B.行知小学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小学生播放经典剧目《窦娥冤》,同学们对“六月飞雪”这一反常现象印象深刻,纷纷找老师询问下雪的原因。
C.苏东坡被贬黄州,准备到沙湖买田终老,却在路途中突遇大雨,没有雨具的苏轼并未像众人一样狼狈躲避,不久天空放晴,于是写下《定风波》。
D.宋代杭州城里卖字画的商人在读完《望海潮》词后,立即找来当地画师,将“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美景入画,最终商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6.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如何才能获得更好的审美体验?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寒族,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①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