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4420字。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人类文明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肇始于莽原时代,碍于自然条件,其规模和形式都受到很火限制。进入文明社会,特别是在国家诞生以后,文明的交流和互动便更多受到社会中多重因素的影响。近代以前,规模最为宏大的文明交流之路,北是亚欧大陆(包括非洲东部地区)之间的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个历史大舞台上,文明交流山东向西、自西徂东,是双向互动的。
从早期的中西交往而论,战争的动力作用不可无视。战争是野蛮的,却也是开拓东西方交流的重要推动力。人类对财富与成功的渴望,以及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追求,始终是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交往的不竭动力。随着文明时代的推进、战争动力机制变得多元而且复杂,战争本身也不完全是出于经济或财富的目的。
丝绸之路的经略历来是中原王朝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张骞通西城打开中西交往的官方通道之后,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关系的稳定与互信,为丝绸之路的畅达提供了保障,也是和睦西部与边疆地区胡汉关系、维护边境地区军事安全的必要条件。不过,安全与互信也取决于朝廷对国家安全状况的评估。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45年,在北方拒绝边境互市,在南方施行更严厉的海禁,原因是他对边境安全状况存在严重的误判。高拱、张居正执政时期,在戚继光、俞大猷、李成梁等名将的守护下,北方有“隆庆和议”,俺答汗以顺义王的名义归附,南方有漳州月港重新开海,海盗转交为海商。事实证明,在国家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丝绸之路才会物畅其流,实现发展与繁荣,
从根本上说,中国巨大的经济实力是丝绸之路发展繁荣的重要前提。从人口和经济规模来说,汉唐时期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有限。汉唐时期所谓的“和亲”,是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之间政治和解的代名词;五代至宋代不再有“和亲”,因为中原王朝处于弱势地位,时或纳贡称臣。无论是“和亲”,还是纳贡称臣,双方博弈的目的都是寻求中原方面开放边境互市。在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关系中,若中原王朝处于强势地位,通常将双方的经贸关系称为“朝贡”,否则就称为“互市”。
与朝贡贸易不同,宋元以后的市舶贸易展现出比较纯粹的经济诉求。唐朝在广州设有市舶使,宋代以后成为市舶司。宋代市舶贸易通过对商品的“抽解”和“博买”,为政府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收入。同时,采购出于财政经济目的,是的民间商人和海外商人的贸易。民间商人从事贸易受到的限制条件相对宽松,贸易成绩显著者还能得到奖励,甚至被投予相应官职。这些鼓励政策使中国沿海民间商人纷纷投向海上贸易,使唐中叶以前中外海上贸易主要控制在波斯和阿拉伯外商手中的局面彻底发生改变,也使政府使节附带进行的贸易行为显得微不足道。
科技对过路交往有重大促进作用。以海上丝绸之路而言,只有海洋地理学知识以及航海动力技术、造船技术、导航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进行远洋航台。中国的指南针以及领先的造船技术,支撑了宋元时期海上强调之路的发展。到了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以及15世纪末欧洲进入大航海时代,人们对海洋的认识以及海图绘制技术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些知识的进步也促进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进一步发展。
毫无疑问,政治稳定和国家安全是开展边境互市贸易、官方朝贡贸易的首要诉求。民间商业活动则以利益获取为主旨。也有许多仁人志士怀抱宗教热忱或者追求知识的理想,奔竞于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上。不同的利益诉求共同促进了丝路的繁荣与发展,而科技的进步则在其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摘编自张国刚《传统丝绸之路的动力机制》)
材料二:
杰里•本特利[注]《世界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一文也建及中国历史,他以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大帝国为视角,论述亚欧大陆文明互动的历史背景,几个大帝国塑造了安定的亚欧大陆,为远程旅行提供了安全的政治背景,在某些情况下鼓励接纳特定的宗教而实现文化统一。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伊朗的塞琉古王朝和帕提亚王朝、印度的孔雀王朝和贵霸王朝以及中国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相较于莽原时代,国家诞生以后的跨文明交流更多地受到社会性因素的影响,而自然条件的制约不复存在。
B.张骞出使西域使中原王朝周边的各政权间的关系开始稳定与互信,对丝绸之路的建立起到了关键作用。
C.由于朱厚熜对边境安全状况的误判,明朝自嘉靖年间起持续实施闭关政策,北方拒绝互市,南方施行海禁。
D.本特利认为,丝绸之路在中西方物资交易、商业发展、宗教和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方面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无论是陆上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其文明交流都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特点,二者的发展状况都会受到中原王朝主观态度的影响。
B.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政治稳定很重要,它既是维护边境地区军事安全的必要条件,也是开展边境互市和官方朝贡贸易的首要诉求之一。
C.在本特利看来,丝绸之路并没有具体路线.它是一张巨大的商业网络,“丝绸之路”的得名,源自其最主要的贸易商品为中国丝绸。
D.材料二来自作者李光宗对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的研究论着,重在阐述本特利的研究成果,本文作者并未否定本特利的观点。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安息国(今伊朗)在6世纪时被萨珊王朝攻陷,导致丝绸之路一度中断,中亚和西域地区的贸易受到影响,这证明了战争动力机制多元而且复杂。
B.唐王朝衰落以后,中原地区的经济和政治中心逐渐南移,使得陆上丝绸之路的影响力下降,可见中原王朝势力的强弱对丝绸之路的盛衰有一定的影响。
C.顺治、康熙年间,清政府三次颁布“迁海令”,禁止人们出海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走向衰落,说明丝绸之路的兴衰受到统治者政策的影响。
D.凭借发达的造船业,郑和船队从东南亚行经中东到达东非,这一行动比西方航海家早了近一个世纪,这说明科技对丝路交往起到重大促进作用。
4.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请简要谈一谈本特利对“丝绸之路”研究的视角和重点有何特点,(4分)
5.关于古代“丝绸之路”发展的历史条件,两则材料有哪些共性认识?请简要概括。(6分)
(一)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山里的青年
梁晓声
①我已很久很久没到山里了。是的,太久了。
早年间我是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知青时,连队便在山里。离开连队,不论朝任何方向步行十分钟,都可“登高眺远”一番。我们团不似松辽平原上的团,在那些团的那些连队,若置身户外,从早到晚想看不到地平线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我们连队那儿,想看到地平线也是不可能的。故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