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7270字。
3.《鸿门宴》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相比于西方国家广泛流行的分餐制,中国人更习惯聚餐。其实,中国人一开始也采取的是分餐制。
《史记》所载的“鸿门宴”故事,就是分餐制的形式。刘邦一行登门拜会,项羽留刘邦等人吃饭,席间,项羽、范增、项伯、刘邦、张良等人分坐于不同方位,这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如果他们几个人围着一个桌子吃饭,项庄也就不可能通过舞剑的方式去杀刘邦了,因为那样做项羽也会有危险。
不仅史书记载如此,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实物也证明是这样的。山东诸城出土的前凉“髡刑图”画像砖,体现了汉代人用餐的场景。图中官吏列坐,一人面前放置一份盛有食物的餐具。还有四川郫都区出土的“宴饮舞乐百戏”画像砖,图中有五个人席地而坐,一人面前摆有一案,众人分餐而食。
中国人早期实行分餐制,与家具的形制有关。中国一开始没有椅子、桌子这样的家具,人们通常席地而坐。将杯盘直接放在席子上既不卫生也不雅观,于是吃饭时通常还有一种食案,只是它比较低矮。在汉墓中出土过一幅《宴饮观舞图》壁画,表现的是人们就餐的场景,图中每个人面前都有一个小食案,这种小食案其实就是食盘的变形。颜师古在《急就章注》中解释:“无足曰盘,有足曰案,所以陈举食也。”与食盘不同,这种小食案下面有足,便于放在席上。《后汉书》记载,隐士梁鸿从太学毕业后厌倦官场,还乡后娶孟光为妻,夫妻二人后转徙吴郡,靠帮工维持生计。梁鸿每次回来,“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孟光举的“案”,就是当时常见的小食案。
魏晋以后,各民族之间加快了交流与融合,受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人们的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有了许多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的形式。与汉人传统服饰不同,少数民族的“胡服”以袖窄、紧身、圆领、开衩等特点而更适合活动,在用餐时不容易碰翻杯盘,也不容易沾上油污。少数民族所使用的“胡床”,类似于人们后来一直用的“马扎”,已经是一种高足坐具了。至少在东汉末年,“胡服”“胡床”等已经传到内地,受到上层社会的喜爱。《后汉书》记载,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城中“贵戚皆竞为之”。
穿着越来越紧身的衣服,坐在更高、更舒服的椅子里,面前是高足的桌子,人们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鸿门宴”上主宾分坐于不同方位,呈现的正是分餐制的典型场景,这也为项庄刺杀刘邦且保全项羽提供了便利。
B.中国历代实行分餐制的形式,都与家具的形制有关,如《宴饮观舞图》中的小食案就影响了当时人们的就餐形式。
C.汉人在魏晋以后开始受到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的影响,在服饰、家具和用餐器具上进行革新,进而影响到用餐形式。
D.魏晋时期,分餐制逐渐向聚餐制转变,究其原因,除了服饰、家具、食器等的革新外,主要是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提及《后汉书》有关汉灵帝的记载,旨在说明少数民族的服饰、家具等已经传入内地,并深受上层社会喜爱。
B.筷子是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且能以彼此夹菜的方式表达情感,但同时也极大增加了病菌传播的风险。
C.筷子在围桌共食中来回“穿梭”,难免沾染上唾液,而唾液是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故应该减少筷子的使用频率。
D.魏晋后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的时代,传统的等级、礼制等观念有逐渐淡化的倾向,用餐形式也更有可能趋向于实用化。
3.你认为当前应如何有效地推行分餐制?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
二、选择题
4.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集中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方面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巧言令色,鲜矣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等均是《论语》中精辟的言论。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