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450字。
11.1《谏逐客书》同步练习(文字版 | 含答案)
一、名句名篇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开头“ , ”这一断语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用蚕吃桑叶作比,指出昭王使秦成就帝业的句子是“ , ”。
(3)《谏逐客书》中,讽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珠宝,轻视人才的句子是“ , ”。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谏逐客书》中,李斯以“河海”为例说明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 ”。
(2)《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 , ”。
(3)《与妻书》中,写林觉民归家想把“此行之事”告诉妻子,但是与妻子相对时又难以启口,心中的悲痛难以形容的两句是“ , ”。
二、文言小题
3.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和例句一致的是( )
例句:西取由余于戎
A.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B.故能明其德
C.蚕食诸侯
D.却宾客以业诸侯
4.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遂散六国之从
B.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C.而陛下说之,何也
D.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乙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材料乙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两处不给分。
凡有四端A于我者B知C皆扩而充之矣D若火之始然E
6.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黔首:古代对平民的称呼,含义与庶民、布衣、黎民相同。如甲文中的“黎民不饥不寒”的黎民。
B.“礼,谓人所履;义,谓事之宜”,人们要讲究的仪式规范为礼,合于礼仪规范的做法为义。
C.乡党:同乡的意思。“乡”“党”均是古代地方户籍编制单位,五百家为党,一万两千五百家为乡。
D.孝悌:孝,敬爱兄长;悌,善事父母。《弟子规》中“首孝悌,次谨信”句的“孝悌”即为此意。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是孟子施政之策,他描述“王道”景象所用的数字如五亩、百亩、八口,对实施“王道”的宅之面积、地亩数量、家庭人口做了具体规定。
B.甲文孟子从治理百姓、巩固统治进而统一天下的角度来论证,对齐宣王来说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文末描绘的王道乐土图客观上也有利于百姓。
C.乙文综合运用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多种手法,思路清晰,有说服力。此文借助故事,婉曲达义,增强了说理的效果。
D.丙文李斯用太山之大、江海之深作比喻,论证了王者治国应当“不却众庶”,广用客卿,才能让秦国更加强大,此番言语打动了秦王之心。
8.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9.试概括甲乙两文中,孟子所表述的儒家的思想观点。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①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