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19题,约16970字。

  2023-2024年度髙一上12月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乡土社会”是费孝通先生对传统中国社会基层形态的一种描述。乡土社会是有机团结的礼俗社会,礼俗传统是乡土社会中人们进行情感表达和人伦关怀的方式。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礼俗所蕴含的互助互敬等内容为村民树立的和合共生的处世价值,是社会平衡机制的有益补充,有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然而,过于沉重和强大的礼俗传统也会抑制人们的创新意识,并对村民在自治中的能动作用和自治能力的发挥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指出,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在这样的契机下,将礼俗传统放入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中,以礼俗传统和乡土社会之间的互动逻辑为研究对象,考察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更好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路径。
  从乡村的日常生活图景透视出去,可以发现乡村治理中礼俗传统仍然发挥着较大的作用。村民在世代的文化教化下,自发地遵循乡规民约,依礼而治保证了他们日常生产生活的运行。然而,乡村不会因其偏远和闭塞的本质而阻止现代化的进入,乡土社会秩序也会随着社会的转型而发生剧烈的变迁。从文化的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是对礼俗文化的重视,也是理解乡土社会问题所应具有的“包容心态”。无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法治是人依法而治,礼治(德治)是人依礼(德)而治。二者的区别,不在于是“礼”还是“法”,关键在于维持社会秩序时所依据的规范和力量。因此可以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以乡村中的“人”为出发点,去探索在乡土社会中如何处理好法治和礼治的关系,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礼俗传统创新转化的调适机制,进而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独特作用。
  从本质上说,乡村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亦是乡土文化的创新转化过程和农民现代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认为,人通过不断的对象化活动能够把自然界创造成适合人类生存需要的自然界。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民可以通过持续的、对象化的活动使自己适应不同的环境,以便有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所以乡村既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又要打破农民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要流动起来,去创新礼俗传统的新时代表达方式,追求自身的解放。更为重要的是,要建立健全乡村创新的社会教育体制,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弘扬时代新风和移风易俗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农民。
  (摘编自李涵《乡土社会中礼俗传统的创新转化》)
  材料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加快构建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深入推进平安乡村建设,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善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既是重要内容,也是重要基础和保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乡村的日常生活中,乡土社会中的礼俗传统既对补充社会平衡机制有益,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B.虽然礼俗传统在乡村治理中仍发挥着作用,但乡土社会的秩序也将会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趋势而发生转变。
  C.从文化现代化的角度,在乡村治理中对礼俗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有助于发挥其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的作用。
  D.维护好乡村秩序,实现乡村振兴,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稳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就需要走好乡村善治之路。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扎实稳妥地推进乡村建设,突出实效地改进乡村治理,有必要对传统礼俗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B.用“包容心态”去理解乡土社会问题,可以从文化层面探讨乡土社会礼治秩序和法治秩序如何实现共存。
  C.乡村要发挥稳定器和蓄水池的作用,就需引导农民打破故步自封、求安求稳的心态,去追求自身的解放。
  D.与村民自治同步开展的送法下乡行动,有利于促进乡村治理法治化成为乡村治理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三皇设言民不违论》:“服民以道德,渐民以教化。”
  B.《司马温公形状》:“治身莫先于孝,治国莫先于公。”
  C.石柱县桥头镇组建啰儿调、土家族摆手舞等本土文艺队伍,活化再现了桥头丰富的乡土文化元素。
  D.全国多地开展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治理活动,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治理工作。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谈谈如何“提高乡村善治水平”。
  5.材料一、材料二与《礼记•礼运》都谈到了乡村的治理。请结合三个文本的内容,谈一谈古今乡村治理中手段和目的有什么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帽子给我戴正了
  刘正权
  “协警也是警察,你们给我记好了!”局长说完这话,走到队列左侧,冲最边上的陈大华瞪圆双眼,举手,敬礼,然后迸出这么一句话,“帽子给我戴正了!”
  有人想笑,却没敢笑出来。
  局长正就警容警纪警风做训示呢。
  陈大华努力去正头顶的警帽,他头小,警帽总是不愿意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