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060字。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用橡皮擦千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阅读下面文字,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一年四季各有其美。春天的钱塘湖水面初平,花草向荣,绿杨阴里白沙堤上,游人如织;夏季的三峡水流湍急,沿sù阻绝,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秋日的承天寺月光朗照,院子里如一泓积水那样澄澈,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如同藻、xìng交错纵横;冬天的松树挺拔刚劲,毫不畏惧瑟瑟的谷中风,傲雪凌霜的美好品格让人敬佩。
白沙堤_________ 沿sù阻绝_________
藻、xìng_________ 刚劲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林寒涧肃(严肃)
B.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冲击,撞击)
D.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钱塘湖早春的轮廓。
B.颈联写初春的花草,突出了春草的特征,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
C.全诗紧扣诗题写钱塘湖,句句写行游中的观赏,移步换景,让人应接不暇。
D.诗歌描绘了钱塘湖早春美景,表达了诗人喜爱大自然、排遣忧郁的复杂情感。
4.下列对《黄鹤楼》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前四句抒写人去楼空、世事沧桑的感慨。两个“空”字分别突出空间的虚无和时间的邈远。
B.颈联描写登楼所见之景,天地之间阳光朗照,远远望去,原野上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凄清荒芜。
C.尾联借景抒情,以夕阳西下江面烟波浩渺之景,寄寓诗人远离故土、羁旅他乡的凄苦思乡之情。
D.全诗视野开阔,写景自然,抒情真挚,为咏黄鹤楼诗作之绝唱,历来为人传诵。
5.下列对《使至塞上》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写诗人出使,一个“单”子,写出诗人人出使的孤单与无奈。
B.颔联运用比喻,以“征蓬”“归雁”自比,写出了飘零之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颈联写出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直”一“长”一“圆”,似几何图形般展现在天地间,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D.尾联是说在萧关遇到巡逻侦察的骑兵,却没有遇到前线统帅,情绪很是低落,为没能圆满完成出使任务而感到遗憾。
6.根据语境,依次填入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晚清著名文学家窦垿(xù)为岳阳楼写了一副102字的长联,上联是“一楼何奇?_________,_________,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_________”,下联是“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潴(zhū,水积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_________”。
①范希文两字关情
②杜少陵五言绝唱
③使我怆然涕下
④问谁领会得来。
A.①②④③ B.①②③④ C.②①④③ D.②①③④
7.请在下表横线处填写相应的古诗文名句,完成积累卡片。(8分)
主题 古诗文名句
壮志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简单地“活着”,而在于奋发有为。曹操《龟虽寿》中的“①________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体现的奋发向上精神历久弥新
怡情 自然风景美丽如画。陶弘景《答谢中书书》中的“夕日欲颓,②_________”让我们置身傍晚的动态美中,吴均《与朱元思书》中的“③_________,千丈见底”让我们仿佛目睹富春江水之清,王绩《野望》中的“ ④_________,猎马带禽归”田园牧歌式的农人归家图景让人沉醉,王维《使至塞上》中的“⑤_________,长河落日圆”让我们惊叹边塞的壮阔,刘祯《赠从弟》中的“⑥_________,松柏有本性”让我们赞叹松柏的美好品格
愁绪 好男儿志在四方,可是当夜幕降临时,面对浩渺的江水,身在异乡的人难免思乡,自然会用崔颢《黄鹤楼》中的“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愁绪
二、综合性学习(6分)
8.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背诵古诗词的风潮。熟读和背诵是学习任何一门语言的基础。有人认为给不懂事的孩子读诗词是耽误时间。殊不知,虽然他们不懂,但从小就能浸润在汉语音韵之美中,对于一个中国人是多么重要。关于从小背古诗词、古文有什么用,网络上有一个流传度很广的回答:为了长大以后我们面对大千世界的无数美景时,脑子里出现的不是“我×”“牛×”,而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材料三:
在当前古诗文教育中,有些家长只看重孩子背诵的数量和准确度,有些老师“考什么,就教什么”。这样功利式的做法,不仅把传统文化弄得意境全无,也让学生们感觉厌烦,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