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810字。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测试
八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本部分共20分)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天堑(qiàn) 泻气(xiè) 铺砌(qiè) 无动于衷(zhōng)
B.推崇(chǒng) 记载(zǎi) 蔓延(màn) 长途拔涉(bá)
C.摄取(shè) 屏息(bīng) 喧嚣(xuān) 络绎不绝(yì)
D.骏峭(jùn) 顾忌(jì) 悄然(qiāo) 振聋发聩(kuì)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2分)
“不惰者,众善之师也。”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美好品德的培育、智力潜能的激发、健康体魄的______、审美水平的提升,往往都与劳动密切相关。越来越多的孩子意识到:______在心中深植劳动的种子,真正______劳动的汗水,懂得物力维艰的道理,拥有______的精神,才能在思想、品格上获得长久的滋养。
A.锻造只要播撒自尊自爱 B.锻炼只有播撒自尊自爱
C.锻炼只要挥洒自立自强 D.锻造只有挥洒自立自强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鱼离水则身枯,心离书则神索。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追求。书页里,蕴藏着万千气象。人们徜徉其间,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不仅读书能汲取知识雨露,而且能吸收思想精华。同学们,让图书在校园里“漂”起来吧。
A.加点词语“方式”是名词,“蕴藏”是动词。
B.加点词语“看成败”和“情飞扬”都是动宾短语。
C.画“﹏”句子中有一处标点符号错误,应将“起来吧”后的句号改为叹号。
D.画“______”句子有语病,修改的方法是:将“不仅”和“读书”调换位置。
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三峡》作者是郦道元,他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著有《水经注》。
B.崔颢的《黄鹤楼》、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王维的《使至塞上》,体裁都是律诗,其中前两个是五言律诗,后一个是七言律诗。
C.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小说《水浒传》,采用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情节环环相扣。
D.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于1936年穿越重重封锁,深入根据地,创作了纪实作品《红星照耀中国》,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
5.阅读下列两则材料,完成下面表格。(4分)
【甲】却说A见宋江父子兄弟团圆,公孙胜也下山去看望母亲,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娘,悲从中来,放声大哭。宋江听见了,忙问:“兄弟,你哭得咋了?”A说:“你们这个接老子来,那个也看娘去了,就我是土坷垃里蹦出来的?”晁盖问:“那你想咋滴?”A说:“我只有一个老娘。我大哥是给人家做长工的,自己都过不好,怎么孝顺我娘?我要把我娘接到山上来,叫她跟我享几天福。”晁盖、宋江就答应了。
(选自《水浒传》)
【乙】传说B用菜刀发动群众,在湖南建立了一个苏区。那是早在一九二八年,B躲在一个村子里策划起义,这时有几个征收苛捐杂税的国民党又来收税了,B就率领村里的几个人袭击收税的,解除了他们的卫队的武装。从这一事件中,B缴获了足够的手枪和步枪来武装自己的第一支农民军。
(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 人物 相关情节
甲 A______ ①______
乙 B______ ②______
6.古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6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黄鹤楼》)
(2)____________,不以疾也。(《三峡》)
(3)青林翠竹,____________。(《答谢中书书》)
(4)____________,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
(5)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奇美壮丽的塞外风光,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奇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15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4分)
【甲】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乙】仲春①郊外
王勃
东园垂柳径,西堰②落花津。物色连三月,风光绝四邻③。
鸟飞村觉曙④,鱼戏水知春。初晴山院里,何处染嚣尘⑤。
【注释】①仲春: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②堰:水坝。③绝四邻:指这里的幽雅景致是周围四邻所没有的。④曙:破晓、天刚亮。⑤嚣(xiāo)尘:喧闹的俗尘。
7.下面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诗颔联和颈联描写早莺、新燕、乱花、浅草四个意象,动静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西湖早春图。
B.【乙】诗首联移步换景,描写了诗人信步走到东园、走过西堰所看到的美好景象。颔联从时间长、空间广两方面写春光无处不在,“连”“绝”二字精炼而准确。
C.【甲】诗尾联“爱”字,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赏西湖美景的喜悦心情。【乙】诗“何处染器尘”用反问手法,抒发诗人超尘脱俗、思归田园的思想感情。
D.【甲】诗描写景物按照从低到高、由近及远的顺序,脉络清晰。【乙】诗采用点面结合、动静结合等手法描写春天,把春意渲染得强烈浓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