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070字。
云南省玉溪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教学质量检测(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学校、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关注中国文学的人总是遗憾中国文学没有出现“史诗”,即没有《伊利亚特》或《奥德赛》似的史诗。其实,《红楼梦》正是一部伟大史诗,而且由它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中国的史诗传统。“史诗”是一个来自西方的概念,它原是指古代记载重大历史事件、英雄传说并具有神话色彩的长篇叙事诗,后来又延伸到泛指具有上述内涵并有宏大结构的卓越叙事作品,包括长篇小说作品。此时,我们说《红楼梦》是一部伟大史诗,是指:一、它具有荷马史诗式的宏大叙事构架和深广视野;二、它和中国原始神话《山海经》直接相联,塑造了具有神话色彩和别样英雄色彩(另一种意义的富有平常心的英雄)的系列诗意大生命;三、它寄托着人类“诗意栖居”“诗意存在”的形上梦想,从而使浓厚的诗意覆盖整部作品。
上述三点,还需做些补充。首先应说明的是,《红楼梦》的史诗构架打通天上人间这与《伊利亚特》相似,但其深广视野则与《伊利亚特》不同,它是一种更深邃的内在视野,它挺进到人的内心深处,展示更丰富的内在生命景观。这种史诗性的内在生命景观,在人类文学史上极为罕见,它是曹雪芹了不起的创造,也是《红楼梦》史诗的特征。林黛玉一见到贾宝玉就觉得“眼熟”,内在视野一下子就伸延到灵河岸边。她在《葬花吟》中提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在大苍凉的叩问中呈现的又是无边无垠的大视野。其次,说《红楼梦》有英雄色彩,这是另一种意义的、具有平常之心的英雄。难道贾宝玉基督式的情怀不是英雄情怀?难道尤三姐、鸳鸯一剑一绳自我了断,把泥浊世界断然从自己的生命中抛却出去不是英雄气概?难道林黛玉的焚烧诗稿的行为,不是对黑暗人间英雄式的抗议?如果说,《伊利亚特》的英雄是刚性的,那么《红楼梦》的英雄则是柔性的。因此,也可以说,《伊利亚特》是刚性史诗,《红楼梦》是柔性史诗。
史诗不是历史,而是文学。史诗的起点是诗,是审美意识,而不是年代时序,不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因此,它虽然具有历史的时代内涵,但重心则是超越历史时代的生命景观与生命哲学意味。也就是说,史诗的重心是“诗”而不是“史”,它是史的诗化与审美化,但不是历史。《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等规模再大,也不是史诗。《三国演义》《水浒传》虽塑造了许多英雄,也有历史感,但缺乏史诗的起点,即审美意识,它令读者感受到的是权力意识与道德意识对审美意识的绝对压倒,因此,不能称为史诗。中国的《史记》,以文写史,以文塑造历史英雄,显然有史诗倾向,其中有些描绘英雄人物的篇章,也很有诗意。可以说,《史记》早已提供了史诗创造的可能性,可惜司马迁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不是用审美意识去重新观照历史和重组历史,因此,也没有赋予《史记》以史诗的宏伟框架。他对个人不幸遭际进行反弹的发愤意识显然大于审美意识,这一点限制了他的“大观”眼睛,使他未能像曹雪芹那样如此透彻地感悟到人间的诗意所有。唯有《红楼梦》是个特殊的伟大审美存在,它在东方屹立着,并和诞生于西方的荷马史诗一样,将永远保持着太阳般的魅力并永远放射着超越时空的光辉和异彩。
(摘编自刘再复《东方的伟大史诗》)
材料二: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一些著作标志着人类的精神高度。对于这些标志精神高度的经典极品,时间没有意义。换句话说,它们就像埃及的金字塔,是一个永远的审美对象,而不是时代性标记。它属于当时,也属于现在,更属于今后的千秋岁月。《红楼梦》正是荷马史诗式的没有时间边界的永恒存在,所以可称为“永远的《红楼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所具有的英雄色彩与《伊利亚特》不同,是具有平常之心的英雄。
B.《红楼梦》展示的史诗性的内在生命景观极为罕见,是曹雪芹的独特创造。
C.史诗作为文学,其重心是审美意识,而非历史所侧重的权力意识、道德意识。
D.《红楼梦》具有永久魅力,会不灭不衰,这已然经住了历史的考验和证明。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红楼梦》确立了一个极为精彩的中国的史诗传统,因此是一部伟大史诗。
B.曹雪芹具有超越司马迁的“大观”眼睛,能够透彻地感悟到人间的诗意所有。
C.著作一旦成为能够标志人类精神高度的经典,就会成为一个永远的审美对象。
D.在人类艺术世界中,大艺术家不是只捕捉瞬间,而是追求用瞬间展示永恒。
3.下列选项中,最能体现文中画线句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那宝玉刚合上眼,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B.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红楼梦•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
C.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我有什么不放心的?”(《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含耻辱情烈死金钏》)
D.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红楼梦•第四十五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
4.材料一善用对比论证,试举两例简要分析。(4分)
5.为什么《红楼梦》可称为“永远的《红楼梦》”?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成 长
李要军
一座连接南北的石桥,已有上百年历史,仍是进出市区的最主要干道之一。
“天好像让谁给捅漏了,水位再上涨,冲毁石桥就给交通造成麻烦了!”听着不远处石桥下如猛兽般咆哮的洪水声,在营门口站岗的警卫战士孙兵不禁担忧起来。
孙兵怕雨,从小就怕。确切地说,他不是怕雨,是怕水灾。孙兵的老家是南方的一个小城。每年夏季,雨就会下个不停。每隔几年,强降雨都会引发一次水灾。
令孙兵记忆最深的一次,暴雨连下三天三夜,淹没了街道和房屋,也淹没了孙兵所就读的小学。当被困在学校屋顶上的他和同学们绝望地哭喊时,乘着冲锋舟的解放军叔叔“神兵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