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题,约9760字。
江苏省南京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调研测试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 150 分, 考试用时 150 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班级、姓名、学号写在答题卡上。每题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空格里或横线上。考试结束,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7 分)
1.进入高中以来,语文学习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某同学重读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教科 书,写了一则“学法反思”。请按照要求,完成题目。(7 分)
①导致我们语文学习困难的原因, 往往是不能自主、合作、探究造成的。②语文学习必 须是自主的, “发现身边的劳动者”可以让我们走进霞蔚云蒸的真实生活, 主动领会并践行 “劳动光荣”的思想。③语文学习离不开合作, 在“诗意的探寻”活动中, 我们通过小组合 作、师生对话, 感悟江州司马的失意人生、词人秦观的爱情誓言。④语文学习需要探究,“家 乡文化生活调查”引领我们亲近脚下的土地, 让家乡成为刻骨铭心的存在。⑤学习语文, 我
们必须从“听讲”走向“做事”,让学习真正发生。
(1)“江州司马 ”是唐代诗人 ▲ ,其诗风大多浅近平易;秦观词清丽凄美,与 苏、辛词风格不同, 被认为是宋代 ▲ 词风的代表词人。(2 分)
(2)“学法反思”中有一处病句,请指出并修改。(3 分)
第 ▲ 句(填序号),修改为: ▲ (3)请用“霞蔚云蒸”“刻骨铭心”这两个成语造一个句子。(2 分)
二、(12 分)
班级将举行“乡土中国”综合学习活动,你所在的小组确立了“无讼: 乡土社会的秩序” 研讨话题。请阅读下面材料, 完成学习活动。(12 分)
材料一:
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 简直是个 道德问题。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 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 而不是折狱。如 果非打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
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 人和人的关系, 都有着一定规则。长期 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 而是在身内的 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 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 不必有外 在的监督。但是理想的礼治秩序并是不常有的。每个人知礼是责任, 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 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 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 他依着他认 为“应当”的告诉他们,双方时常就“和解”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
材料二:
话说匡太公自从儿子上府去考, 每日眼泪汪汪, 望着门外。忽听门外一片声打的响, 一 个凶神的人赶着他大儿子打了来, 说在集上赶集, 占了他摆摊子的窝子。匡大又不服气, 红 着眼, 向那人乱叫。那人把匡大担子夺了下来, 那些零零碎碎东西, 撒了一地, 筐子都踢坏
2.讨论会背景屏幕要投影揭示“无讼”思想的古语,下列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3 分)
A.化行人无讼,囹圄千日空
B.但存父子三分礼, 不犯萧何六尺条
C.庭无留事鼓,吏散夕阳钟
D.唯奉三尺之律,以绳四海之人
3.讨论会上,有同学以为“无讼”即“无争讼”, 不与人打官司。 在乡土社会人们是 如何看待讼事的?请根据材料一、二简要分析。(4 分)
4.讨论会上,同学们就“‘无讼’理念的当代价值”展开研讨, 你将代表小组发言, 请结合材料一、三, 列出发言要点。(5 分)
三、(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①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 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 后, 又碰了一串钉子, 到现在, 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 单是学艺上 的东西, 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 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 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 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
②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