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650字。

  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学业水平诊断(一)(期末)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荀子不仅主张学习要专心致志,而且要心无杂念、清醒、冷静,保持良好的状态。心很容易躁动,只有用理性意志战胜人心躁动,人才能沉静下来,不受外在博杂事物的干扰,遇事时才能够沉着、冷静。荀子提倡的“虚静之学”,是内心平静之下所做的理智思考,是以强大的意志力进行的自我控制,为学习准备了平和、安宁的心境,可以作为荀子“强学”之法的心理准备。“虚静之学”的下一阶段便是“专心之学”。荀子有言:“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学习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专心致志,不可一心二用。这样才能集中精力,认真、细致、周密地思考问题,才能恰当地做好当为之事。荀子所谓“专心之学”,就是凝练心智、全力以赴、专注学习;是去除人心涣散、浮躁不安、三心二意的意志努力,更能体现出荀子在为学过程中的意志要求。学习应该成为一种习惯,矢志不渝,不断积累。“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咸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荀于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学习方法可以培养人极强的意志力,不断地控制自我、战胜惰性、超越自我。一时的内心平静、专心致志的意志努力并不难,难的是始终如一地保持这种状态,不断地克服困难,不懈地攀登知识高峰。“积善之学”是更强的意志要求,能够克服自身缺点和不足,控制自身的欲望和情绪,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所以荀子主张的“锲而不含”“积善成德”的过程,也是通过意志努力不断“强学”的过程。
  (摘编自祖国华《为学:先秦儒家的德性圆满之道》)
  材料二:
  如果说三代以来的教化传统更多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手段,那么到了春秋时期,教化理念中则展现出对个体德性的重视。这种内向化的转变,在孔子那里得到了集中体现。面对春秋乱世,孔子一生致力于重建社会秩序,恢复“天下有道”。为此,他提出“修己安人”的主张。所谓“修己”是成就自身的德性,而“安人”则意味着成就他人的德性。“修己”与“安人”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中提到荀子主张学习要专心,而“专心之学”就是通过理性意志战胜浮躁从而获得平静心境,为“强学”做好心理准备。
  B.材料一阐释了荀子所主张的坚持不懈、不断积累的重要性,进而引出“积善之学”,突出了意志努力的重要作用。
  C.材料二介绍了教化传统的转变,三代以来到春秋时期,教化传统由重视个体德性转向关注外部的制度建构和方法。
  D.材料二强调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要通过关注知识、技能的开发和增长,倡导社会的有序和谐,最终促成自我德性的提升。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重视教化中的德性因素,也不忽视民本思想,说明他对政治有理性认识。
  B.孔子“性相近,习相远”的人性观与其教化学说密不可分,认为可以用德性教化他人。
  C.孟子认为教化需要物质前提,百姓有“恒产”才会有“恒心”,更重视德性内化。
  D.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教化理念,并以此理解先秦儒家教育思想,对当下仍有现实意义。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论述了“为学”的过程,“意志”在这一过程的三个阶段中是必不可少的。
  B.材料一使用引用论证论述何为“专心之学”,并强调其是“为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
  C.材料二论述要全面观照孔子的教化理念,使用“第一”“第二”等序列词,条理清晰。
  D.材料二列举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有关“教化”的观点,体现了孔子教化观的影响力。
  4.两则材料都涉及“德性”问题,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高一(2)班就“修己和安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请你围绕这一主题,根据两则材料的主要观点列一个发言提纲。(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崖壁上的《西狭颂》
  赵丽宏
  茫茫天地间,峰峦绵延。山中有奇峡深壑,有万仞崖壁,清泉穿过乱石,溅起一片片雪浪。水烟弥漫处,突显远古碑石,神秘的文字,在记忆的云雾中闪烁……
  记忆中的景象,距今已经多年。那天下午,我站在一条山间的公路旁,遥望着远处的群山,感觉进退维谷。路边是起伏的农田,田中有小路通向远方。不知道哪条路可以通向我们向往的目的地。
  这是在甘肃陇南的成县。来成县,很重要的原因,是想去探访隐藏在深山中的黄龙碑,去看看一千八百多年前被勒刻在崖壁上的《西狭颂》。这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光华耀眼的奇迹。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