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5题,约12810字。

  河北省张家口市2023-2024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4.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10页,25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1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建筑重物质,文学重精神,分处艺术的两极。两者看似毫不相干,却有着奇妙的关联。对比中西方传统建筑,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文学在建筑上的叠加,在中西方建筑体系中是不均衡的。
  西方建筑中大量引入雕塑和绘画,只有少数纪念性建筑中刻有一些文字,内容又常常是记叙性的,作为对雕塑、绘画的补充。而中国传统建筑在上千年的建筑实践中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叠加经验,创造了楹联、匾额、招幌、牌坊、碑碣、摩崖、刻石,以及各种嵌板刻字、纹样纹饰等品类齐全,形式多样的叠加方式,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不仅强化了建筑意境,而且增加了建筑的生命力。这些建筑中的文学基因,无论从数量、质量上,还是广度、深度上,均遥遥领先于其他建筑体系。
  这种独特的文化现象的形成,绝非偶然,它深深植根于厚重的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之父”索绪尔曾公开赞叹:“汉字是我所见过的全世界最美的文字之一。”中国传统建筑中文学语言的大量叠加,与汉字独特的个性密不可分。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性文字,具有长于表意、文法自由、书写灵活、高度艺术化的特点,恰好可以弥补建筑作为一种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义的欠缺,两者联袂呈现,创造了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汉字的书写艺术——书法的加持,更是为文学融入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外形条件。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各有风韵,篆书敦圆苍茫、隶书工整精巧、草书潇洒奔逸、行书流动自如、楷书清丽娟秀,可根据建筑需要,因时因地灵活融入。汉字这种独特的意象美和形式美,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条件。
  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把创作激情投向自然、历史、人文,当然也包括建筑。他们登高望远,往往“游目骋怀、胸罗万物”,发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索。这些文人骚客、士族阶层,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名篇,甚至身体力行,直接参与建筑营造,建立了文学与建筑的耦合性,为文学融入建筑创造了主体条件。
  王羲之的名作《兰亭集序》,书法造诣固然无与伦比,然而,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它体现出的造园思想,丝毫不亚于书法。“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于是,曲水流觞成为中国山水园林的营造范式,流传至今并传播出海。
  相比于其他建筑,“士”介入程度最深,取得成就最大的传统建筑,是园林建筑,就连“园林”一词,也源自诗作。早在西晋张翰的《杂诗》中,就有“暮春和气应,白日照园林”一说,从此以后,囿、苑、圃等建筑称谓逐渐被“园林”一词替代,并传播到海外,成为中国式山水建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传统建筑因为叠加了楹联、牌坊、刻石、纹样纹饰等,其建筑意境得到强化,生命力得到增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
  B.中国传统建筑能够获得文学的叠加,与中国传统社会崇文重教的特点关系密切,许多作家把创作激情投射于古代建筑。
  C.《中国:世界园林之母》的作者在中国考察时,对古代园林建筑十分欣赏,发出了“中国乃世界园林之母”的感叹。
  D.绿水青山环绕的辋川别业,是将亭台楼阁、馆轩斋室等建筑巧妙配合在一起的建筑群体,王维的《辋川集》对其多次提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为西方建筑中的文字是对雕塑、绘画的补充,没有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的叠加,所以文章拿西方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进行对比。
  B.建筑是具象艺术,难以表述语义,而汉字长于表意,书写灵活,可以高度艺术化,两者巧妙配合,可以创造意蕴无穷的想象空间。
  C.与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一样,《红楼梦》对于大观园的描写,也应该能够给建筑师们以启发,让他们从书中找到较好的园林营造范式。
  D.文章第七段列举了唐代和明清时期多位名人的例子,这样举例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同时增添了文化底蕴,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本文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使苏州寒山寺成为胜景。
  B.传统建筑借助楹联,用直观之景,喻间接虚境,可拓展景物的想象空间。如扬州史公祠的楹联;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
  C.能够代表一个时代智慧高度的两个标识,一是文学,二是建筑。文学展现了人的生活与内心情感,而建筑则是一门综合艺术。
  D.苏州沧浪亭之名取自《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寓意隐逸遁世,出淤泥而不染。
  4.文学在中国传统建筑上的叠加,有哪些有利条件,请简要概括。(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火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①她和小儿子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挟着弯刀,钻到竹林里。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是有打算的。十几年前,她老伴儿临死时,对她说;“咱俩受点儿苦也算不了啥,无论如何得给儿子成个家。”可是,她刚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就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