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1040字。

  广东省阳江市高新区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期末监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4页,22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绿色革命”的大潮中,出现了一位攻下“杂交水稻”难题的科技新星,他就是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北平(今北京)。幼年正值“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在童年袁隆平的心底留下了深深的民族创伤。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袁隆平从小就立志:做一个使中国富强、不受外国强盗欺侮的人。
  他学习不愿死记硬背,喜欢思考,善于提问,从思考中加深对基本原理的理解。
  高中毕业以后,考什么大学,学什么专业,成了全家议论的焦点。他父亲希望他能通过上大学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袁隆平自己却在中学阶段就对生机盎然的花草、果木,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以及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母亲尊重袁隆平的选择,经过协商,最后决定让他自己做主,于是袁隆平义无反顾地报考了重庆一所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1953年夏,大学生活结束后,袁隆平到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任教。
  袁隆平教学十分认真,教一门,钻一门,爱一门。他教外语,效果良好。教学期间,他还刻苦自学,不断提高自己听、写、阅读的水平,可以不带字典阅读英、俄文资料。进校第二年,他被调到遗传育种教研组,教授植物学、作物栽培、遗传育种的农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在教普通植物学时,他下苦功夫,从构成植物体的最小单位——细胞的构造开始,到根、茎、叶、花、果的外部形态,再到植物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遗传特性等,都进行了系统的学习研究。为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的微观构造,他刻苦磨炼徒手切片技术。
  几百次,上千次……直到能在显微镜下得到满意的观察结果为止。
  在备课中,他经常提出各种问题自考自答。他走出课堂,来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深有体会地说:“即使浅显的问题,如果教师本身钻得不深不透,也不可能把课讲好!”
  1959年是袁隆平走上教学岗位的第七个年头。国庆前夕,他以“我的十年”为题,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思想与业务两个方面对自己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党的10年教育,使我明确了人生真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确是人生最大的光荣和义务。”同时,他还向党和人民立下誓言:“要做到政治挂帅,红专并进。”
  在教学当中,袁隆平不满足于仅当一名合格的中专老师,还想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一边教学,一边科研、教学与科研、生产紧密结合。
  50年代,生物教学主要是向学生讲米丘林、李森科
  1.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时的袁隆平对大自然的蓬勃生机、春华秋实的自然规律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他义无反顾地跳进了“农门”。
  B.袁隆平身体力行、在教学中,他经常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从实践中找答案。他认为教师只有把问题钻得又深又透,才能把课讲好。
  C.袁隆平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最新发现,将历尽艰辛才发现的珍贵材料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D.袁隆平在教学中积累知识和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又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和生产。其科技成果的创造,得益于教学、生产、科研的紧密结合。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袁隆平凭借杂交水稻技术及以其名字命名的小行星(8117),成为国际上广为人知的科学家。
  B.袁隆平最终能够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与他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喜欢思考,善于提问等密不可分。
  C.袁隆平教各种学科都肯下苦功夫;他广泛阅读古今中外杂志,大胆探索;他常走出课堂,从实践中找答案。
  D.袁隆平认为,电脑等先进设备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他建议学农的大学生多到实验田里走一走、看一看。
  3.下列填入材料二第①段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肯定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B.可能就存在天然雄性不育株
  C.肯定就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存在 D.有天然雄性不育株就是必然的
  4.作为著名的科学家,袁隆平不仅深受中国人的爱戴,还被外国人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那么,你心目中的袁隆平是怎样的形象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5.《喜看稻菽千重浪》是一篇人物通讯,成功地塑造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形象。《喜看稻菽千重浪》与材料一在选材上有什么异同点?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总会亮
  沈念
  我认识来我们家的这个人,他到村里来了不短的时间了。我们没有说过话,但听到大家称他昌队长,要在石喊坪待两年,帮助石喊坪脱贫。他来的第二天,村部活动中心那栋房子晚上就有了灯。
  他把日常生活安顿好,就开始到贫困户家里走访。他前一天会拿着花名册向村秘书黄顺发打听哪一家住的方位,第二天出发前,我就准时到了村部路口。有的家户住得偏,我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我们离得不远不近,走访出来,我又在前面走,他跟在后面,并不拒绝我的引路,但我们从来没有说过话。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