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620字。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7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酝酿(liàng) 庇护(bì) 荫蔽(yīn) 美不盛收(shèng)
B.粗犷(guǎng) 虐待(nüè) 掺和(chān) 刨根问底(páo)
C.云霄(xiāo) 决别(jué) 纯粹(chuì) 神采奕奕(yì)
D.感概(kǎi) 晕眩(yūn) 寂寞(muò) 骇人听闻(hài)
2.选出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
经典从来不是旧纸堆里的过往云烟, 宛如长者的谆谆叮哼,在每一个时代都有可以落脚的现实意义,让人常读常新, 。经典的意义,在于它经得起时光的打磨、岁月的 ,历久弥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对它 仰望的人们。
A.而是 耳目一新 涤荡 虔诚 B.就是 获益匪浅 洗礼 真诚
C.就是 耳目一新 涤荡 真诚 D.而是 获益匪浅 洗礼 虔诚
3.下列各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时代的引领者。②在历尽艰辛的硝烟岁月,英雄们信仰坚定、视死如归;在波澜壮阔的建设时期,英雄们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在和平时代,英雄们负重前行、无私奉献。③崇敬这些英雄,不只是为了纪念历史、缅怀先烈,更是为了发展英雄精神的先导示范作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A.“脊梁”这个词在句子中使用的是它的比喻义;“百折不挠”“坚韧不拔”都是褒义词。
B.“信仰”“凝聚”“磅礴”分别是名词、形容词、动词。
C.第③句画横线的词语“发展”用词不当,应该改为“发挥”。
D.“时期”与“时代”是同义词,但是所指范围是有差别的。
文学、文化常识与名著阅读。(5分)
4.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这句诗出自课文《天上的街市》。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等。
B.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令堂”尊称对方的母亲,是敬辞,“家慈”谦称自己的母亲,是谦辞。“愚见”“高见”是敬辞,“劳驾”“见谅”是谦辞。
C.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回忆了他的两位老师:一位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他热情、诚恳,积极回答我问的“怪哉虫”的问题;一位是藤野,他教学严谨,纠正我的解剖图。
D.《狼》节选《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明代文学家,字留仙,世称柳泉居士。这篇寓言故事表现了人的智慧与力量,告诉人们恶势力终将自取灭亡这个道理。
5.名著阅读。
光明中学七年一班开展《西游记》精读活动,同学们纷纷对文中孙悟空的其余称呼很感兴趣。请你从中选择一个,依据原著写出与该称呼由来相应的故事情节。
A.美猴王 B.弼马温 C.齐天大圣
6.古诗文默写。
(1)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2)水何澹澹, 。(《观沧海》)
(3) ,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
(4)潮平两岸阔, 。(《次北固山下》)
(5)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的: , 。
二、古诗文阅读(17分)
(一)(3分)
7.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问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明??李攀龙
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迷。
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
【注释】明卿:作者的朋友,被贬到楚地,作者为他送行。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句既点明时令是暮春,又借“杨花”“子规”烘托出伤感的气氛。
B.乙诗前两句点明了送别的时节和友人被贬的地方,营造了迷蒙凄凉的氛围,也暗含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
C.甲诗后两句想象奇特,诗人将自己的“愁心”寄托于“明月”这一意象,以明月随君到夜郎,表达诗人对朋友的牵挂。
D.乙诗最后一句将自己对朋友的情感寄托于“白云”,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表达作者对朋友的同情。
(二)(14分)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