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440字。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了解陶渊明其人。
(二)反复吟咏,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把握形象,欣赏诗歌结构美、画面美。
(三)体会作者的隐士情怀,领悟作者返朴归真的人生志趣与人生境界。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重点、难点: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地精神,学习其高尚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二)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初中学习知道陶渊明希望走仕途一展抱负,为什么又决定归隐,难道不愿意在报效朝廷,这可能是学生存在的最大疑惑.
2.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引导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陶渊明所处的时代背景,也要指出作者在仕途上挣扎了三十年不愿同流合污,为追求高尚的理想知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而归隐
3.教学方法:引导 讨论 探究
(三)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
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做官的看法(学生谈)。教师在引导: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二)作者简介(学生可以介绍,师生补充)
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浔阳柴桑人。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
陶渊明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