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约22000字。
《诗两首》导络版(教师参考用)
(编者:临沂一中 赵华剑  电话:8886747)
雨巷
一.教学要求
1.1 教学要求
  1.了解戴望舒的创作道路以及对中国新诗作出的独特贡献,学习白话新诗音乐美的审美特征。
  2.掌握《雨巷》一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1.2 学习要点
  (1) 题解关键词:
  原名戴梦鸥;参与编辑《新诗》杂志;主编香港《星岛日报》副刊《星座》等;著有诗集《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等。
  (2) 内容提示:
  此诗写于1927年夏,正是蒋介石制造的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中国,原先热烈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坠入夜的深渊。但依然渴求着新的希望在阴霾里飘起。因此诗歌以“雨巷”为题,以“丁香般的姑娘”为中心意象,反复咏叹,反复求索,整首诗情被迷茫的凄风苦雨和微茫的希望交织出梦幻朦胧的意境。戴望舒将中国古典诗词的优美意境与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的音乐美融为一体,创作出了被叶圣陶称为“替中国新诗开了新纪元”的《雨巷》,为初创期的中国白话新诗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1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3.5-1950.2.28)笔名有戴梦鸥、江恩、艾昂甫等。生于浙江抗州。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1923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6年同施蛰存、杜衡创办《璎珞》旬刊,在创刊号上发表处女诗作《凝泪出门》和译魏尔伦的诗。1928年与施蛰存、杜衡、冯雪蜂一起创办《文学工场》。1929年4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出版,其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 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的编辑工作。11月初赴法留学,入里昂中法大学。1935年春回国。1936年10月,与卞之琳、孙大雨、梁宗岱、冯至等创办《新诗》月刊。 
      抗战爆发后,在香港主编《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起出版《耕耘》杂志。1938年春在香港主编《星岛日报.星岛》副刊。1939年和艾青主编《顶点》。1941年底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下了《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心愿》、《等待》等诗篇。建国后,在新闻总署从事编译工作。不久在北京病逝。
2.2 望舒其他生平资料(关于戴望舒的爱与诗)
  心理学发现,在儿童生活的早期,就出现了“安全感”的需要,而一个人的早期经验中如果存在某种缺失:如失双亲之爱或身体有某种程度的欠缺,就会引起强烈的本体不安全感,容易导致循环式焦虑,产生自我无价值感。这就使得他的自我认同一开始就是不完整的,为了能象健康人那样活下去,他就必须另劈蹊径重建自我尊严和自我价值感——“我是好的,值得爱的”等。这样,强烈的自我认同的叙事冲动就有可能导向创造性经验的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