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5240字。
北京市顺义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基础知识综合
某校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出“了解传统节日,过有特色中国节”主题教育活动。初一某班的同学们对中秋节非常感兴趣,他们搜集中秋节相关资料并筹划特色中秋活动,请你帮助他们进行完善。
(一)了解中秋文化
中秋节是流行于我国众多民族中的传统节日,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秋节有很多别名(a)仲秋节、八月节、月夕节、拜月节、果子节、团圆节等。中秋节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厚,节日习俗丰富多彩,是我们炎黄子孙秋日生活中美好的点缀。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形于唐朝初年。北宋时期,正式定农历八月十五为中秋节(b)明清时期,中秋节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之时正是秋粮丰收之际,古代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月和庆祝等活动。此时天气已凉而未寒,秋高气爽,月朗中天。据说一年里中秋节这天月亮最大最圆最亮,正是观赏月亮的最佳时候,因此,后来祭月的成分便逐渐为赏月所替代,祭祀的色彩逐渐[甲],而这一节庆活动却延续下来,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在千百年[乙]中几经流转变换,最终“阖家团圆”成为今天中秋节的主要文化内涵。赏月是古人中秋节最重要的传统活动之一,在现代社会,赏月仍然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活动。人们会在晚上聚集在一起,欣赏月亮的美丽,并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故事。
除了赏月,全国各地还有很多中秋习俗,如吃月饼、看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一些地方的赏月诗词比赛和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以此来弘扬中秋节的传统文化。老北京过中秋,除了吃月饼,还有一项习俗是供兔儿爷。“兔儿爷”,兔首人身,竖着两只大耳朵,披甲胄,插护背旗,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最初,“兔儿爷”用于中秋拜月祭祀(c)到了清代,“兔儿爷”逐步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1.结合语境,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A.[甲]褪去 [乙]继承 B.[甲]退化 [乙]继承
C.[甲]退化 [乙]传承 D.[甲]褪去 [乙]传承
2.同学们对文段中加点词语的字形作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要表达的是“年代久远”的意思,所以“悠久”一词中有错字。
B.因为要表达的是“发生的根源”的意思,所以“起源”一词中有错字。
C.因为要表达的是“事物的特点逐渐形成并固定下来”的意思,所以“定形”一词中有错字。
D.因为要表达的是“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的意思,所以“延续”一词中有错字。
3.文段(a)(b)(c)处的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a—— b。 c、 B.a, b; c,
C.a—— b; c。 D.a, b。 c。
4.文段中画横线的语句表达有问题,请你进行修改。
一些地方的赏月诗词比赛和民间艺术表演等活动,以此来弘扬中秋节的传统文化。
(二)特色中秋活动
初一某班同学在中秋将临之际,想到有很多人坚守工作岗位而不能与家人团聚,决定设计一个“中秋佳节,致敬劳动者”的主题活动,慰问不能回家的劳动者。同学们拟主题活动标题时,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句诗。
5.请你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用楷书抄写在格子内并阐明以此为标题的理由。
6.请你给中秋节期间依然战斗在工作岗位的劳动者写几句话,表达对他们的崇敬和祝福。要求:使用比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中的一种。
二、名句名篇默写
7.默写,完成问题。
①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②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③夫君子之行, ,俭以养德。(诸葛亮《诫子书》)
④自古以来,无数的诗人借秋天的景物抒发自己的情感,秋天的“风”“雨”是诗人笔下的常客。如:曹操《观沧海》中的“① ,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③ ”;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④ ”。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