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0760字。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下学期2月月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全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促成中国传统社会的民众形成“耻讼”“贱讼”“惧讼”等观念的,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影响广被,家国一体的文化观念根深蒂固,以致小民凡遇争论,常以道德代替法律,更以息争的名义,责成里长、甲长、乡绅、族长等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即便有些纷争难以通过调解等非诉讼程序解决,不得已进入诉讼程序,家国一体的观念仍然贯穿始终。在这种文化观念指导下,诉讼被认为不仅有伤和气,而且不利于国家社会稳定,那些动辄运用诉讼解决纠纷的人会被认为是“极不安分的人”,统治者通过多种制度设计阻隔民众运用诉讼解决纠纷,导致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比如,历代统治者对起诉者指陈事实都有很高要求,稍有不实则刑罚相加。《唐律疏议•斗讼》就规定:“指陈事实,不得称疑。违者,笞五十。”历代统治者对民众起诉也做出时间限制,在规定时间以外起诉的,官府一律不予受理。民间争端不可能掐算时间发生,若发生之时官府因时间不巧不予受理,时过境迁便不了了之。
乡土小民缺乏诉讼知识,更无诉讼技巧,往往需要法律知识娴熟之人帮忙起草状纸,或代为起诉,但历代政府对代作词牒者严加禁止。《唐律疏议•斗讼》规定:“诸为人作词牒,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若加增罪重,减诬告一等。”《大明律例》规定:“代人捏写本状……俱问发边卫充军。”在没有法律专业人士提供帮助的情况下,小民对诉讼一无所知,只能转由其他途径解决纠纷。官府在接到诉讼之时,往往运用“拒绝”“拖延”等手法,限制百姓诉权的行使。正是以上这些导致了诉讼制度供给匮乏。
第二,诉讼需要支付巨额成本。减少诉讼制度供给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百姓通过诉讼解决纠纷。若有重大冤屈,知府、知县、甲长、里长等地方官僚乡绅主持的调解往往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要还存在诉讼救济途径,仍然会有许多人通过诉讼主张自己的权益。这时,只有通过提高诉讼成本,才能使得欲提起诉讼的人不得不接受乡间或官府主持的调解。《国语•齐语》载,双方当事人到庭后,需缴纳“束矢”(相当于100支箭),否则就要败诉。如此昂贵的诉讼费,不是一般人所能负担的。除了金钱成本外,诉讼者还需承担时间成本,因为并不是每个案件都能及时审结的。一般民间诉讼案件,有迟至二三年者,有迟至五六年者,甚至有的十余年延不结案。百姓诉讼不仅需要支付大量金钱成本、时间成本,诉讼结果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于是反复权衡后,绝大多数民众还是愿意通过协商或调解方式解决纠纷的。
第三,扩大非诉讼制度供给,减少人们对诉讼的需求。在诉讼之外,调解是解决民间纠纷的主要方式。调解制度既符合儒家“无讼”的价值观念,又不会危及统治者的统治与尊严,所以历代统治者对调解都大力提倡,使得调解制度成为诉讼制度的主要替代方式。早在西周,我国就出现了专事调解的地方官员“调人”,《周礼•地官•调人》载:“(调人)司万民之难而谐合之。”此后,调解制度历经秦、汉、唐、元逐渐完善,到了明代已成为一般案件的必经环节。为此明朝还专门在乡里设立了调解民间纠纷的“中明亭”,“凡民间应有词讼,许耆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
(摘编自于欣华、曾加《中国古代“无讼”制度供给论析》)
材料二
在乡村里所谓调解,其实是一种教育过程。我曾在乡下参加过这类调解的集会。我之被邀,在乡民看来是极自然的,因为我是在学校里教书的,读书知礼,是权威。其他负有调解责任的是一乡的长老。最有意思的是保长从不发言,因为他在乡里并没有社会地位,他只是个干事。调解是个新名词,旧名词是评理。差不多每次都由一位很会说话的乡绅开口。他的公式总是把那被调解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无讼,但一个是着眼于古代,一个是着眼于作者生活的年代,写作重点并不相同。
B.材料一认为中国古代诉讼制度供给缺位严重,是由于起诉者缺乏诉讼知识和法律专业人士的帮助。
C.材料一认为调解制度符合儒家“无讼”的价值观念,因此应让调解制度替代当时作为主流的诉讼制度。
D.材料二通过具体事例说明,乡村调解的教育对象包括被调解的双方,不管缘由,都对双方各打五十大板,让他们请客。
2.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诉讼制度设置会影响民众对诉讼的观念,改变制度是改变观念的途径之一。
B.家国一体的文化观念是中国独有的,因此民间调解矛盾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C.有些人接受乡间或官府主持的调解是被迫的,因此一次调解可能不能解决问题。
D.调解制度一般不会危及统治者的统治与尊严,诉讼有时可能会对统治者不利。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从诉讼制度供给、诉讼支付成本、非诉讼制度供给等方面并列展开论证。
B.材料二主要运用举例论证来说明中心论点——乡村里的调解中长老发挥着巨大作用。
C.材料一运用了引用论证,引用的语言和出处翔实具体,增强了说理的权威性。
D.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述风格不同,材料一语言严谨周密,材料二语言生动形象。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乡村调解过程解释正确的是( )(3分)
A.请乡里的权威人士或有地位的人来评理,并由保长主持。
B.由乡绅根据乡里的伦理原则对双方进行批评、处罚,当事双方达成和解。
C.调解一般必须在球场等地点集会进行。
D.调解人员一般由长老、乡绅和保长组成,长老为主要调解人。
5.在乡土社会中,政府为何要禁止“讼师”(帮人写材料打官司的人)的存在?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线
尹杰
①我知道你身处火线。
我梦见风把你吹圆了。这样也好,显得你强壮些。要不了几场风的滋养,你的筋骨就会真正地圆起来,抢回风占据的地方。现在你要做的就是扎紧棉衣上的带子,把它像钢丝一样缠裹在身上。我在朝鲜的棉衣还真不如你的。你母亲见到了,让我脱下来,捶洗了几次,也没法还原本色。②把血汗洗掉,把硝烟的黑灰洗掉,把战火的腥味、宿营沾染的霜露、急行军浸入的风雪一层层都洗掉,也就薄得透亮了。压在那大红色的箱子底里,黑铁抓手的大红箱子,你知道的,但你一定不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