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2980字。
7.1青蒿素:人力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同步练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材料一: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
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她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了《中药炮制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青蒿素是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药物,是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万余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青蒿,南北方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郁郁葱葱地长在山野,外表朴实无华,却内蕴治病救人的魔力。正是如青蒿一样的科学追梦人,大爱在左,奉献在右,随时播种,随时开花,将生命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绿意盎然,让不同地域、种族的人一起吮吸现代科技的芬芳。
(改编自黄文君的《她用绿色守护生命》)
材料二:
1969年,屠呦呦临危受命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历代医籍,最终整理出一本《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既注重实验室内的科研,也注重野外实地采集研究,从而辨清了半边莲与银柴胡的区别,防治了血吸虫病。
B.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产生抗药性后,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有效的抗疟新药,中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材料二引用医学典籍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凸显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现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
D.《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既表现了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也反映了研究过程的艰难。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借“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屠呦呦取名时,就想让屠呦呦投身医学研究,并与青蒿素结下不解之缘,父亲的这一愿望成就了屠呦呦的事业。
B.材料一以《诗经》开篇,以描写青蒿作结,增强了文本的文学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也暗示了屠呦呦高贵的精神品质,让人回味无穷。
C.青蒿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虽屡屡被提及,但抗疟效果却并不突出,说明古人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提取青蒿素的方法。
D.单纯的温度升高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只要把生药中某些共存物质剔除,水渍绞汁的提取物抗疟药效就会稳定不变。
3.简要梳理材料二中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的过程。
4.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屠呦呦:用一株小草改变世界
1930年12月30日,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开堂坐诊的父亲摘引《诗经》中的一句话“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为她取名。“苹”指的是蒿类植物,人们惊叹于从取名开始,屠呦呦的命运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一起。
受父亲影响,屠呦呦从小就喜欢翻看医书,对中草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树立了治病救人的理想。带着这个理想,1951年,屠呦呦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
大学四年,屠呦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工作。1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