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形象:事物形象.docx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形象:景物形象.docx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形象:人物形象.docx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语言:炼字、诗眼.docx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形象:景物形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注】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树杪:树梢。
诗意速通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我十分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在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上人家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行人如在树梢上行走。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二水流过十分澄明。人们都说着异乡的语言,黄莺却啼着故乡的声音。多亏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一下离乡愁情。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 )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赴阙(1)题潼关驿楼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形象: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春景
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①,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②赢,笑从双脸生。
[注]①新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祭祀土地的日子。②斗草:古代妇女用草进行比赛的游戏。
1.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感受,传神地绘景,生动而鲜活,明媚秀润。
B.“三四点”、“一两声”或为写实地,更透出幽静与悠长。
C.词的下片写少女嬉戏,活泼天真,洋溢着清新的生活气息。
D.整首词语言通俗,激情昂扬,境界阔远。
2.词的下阕写人物,试简要分析青年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并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刻画这一青年女子形象的。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秋雨夜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3.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秋雨夜眠”是古人写得腻熟的题材,但白居易却能开拓意境,抓住特定环境中人物的特征进行细致的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安适闲淡的老翁形象。
……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形象:事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小寒食①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②。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1)小寨食:指寒食节的次日,清明节前一天(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2)鹖(hé)冠:传说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强饮”句不仅说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这个起句为诗中写景抒情安排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开端。
B.“鹃冠”句运用典故,点明了诗人失去官职不为朝廷所用的身份,刻画了舟中诗人的孤寂形象。
C.“天上坐”、“雾中看”写诗人舟中所见所感,非常切合年迈居舟观景的实际,也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复杂的心绪,笔触细腻含蓄。
D.全诗写景皆舟上所见之景,情乃舟中穷困潦倒、漂泊困苦之情,一个“舟”字贯穿全诗,境界皆出于此。
2.颈联描写舟中江上之景,诗人选取的蝶、鸥两个意象具有怎样的特点?有何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
2024届高考语文鉴赏诗词语言:炼字、诗眼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羌村①(其一)
杜甫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哚,归客千里至。
妻孥②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注:①《羌村》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三首五言诗。这组诗是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安史之乱发生后的第三年)杜甫在左拾遗任上因上书援救房琯而触怒唐肃宗,被放还廊州羌村(在今陕西富县南)探家时所作。②妻孥,妻子和子女。这里是复词偏义,单指妻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四句写诗人到家前的情景。前四句有声有色,以动写静,鸟声的喧闹反衬出村落的荒凉死寂。借景物描写传达出远客归家时的急切兴奋。
B.第五、六两句,是夫妻刚见面时的特写镜头。这一“反常合道”的生活细部描写,将乱世中夫妻团聚的场面写得逼真感人,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切体验和准确把握。
C.结尾两句诗人没有写夫妻聚首后的互诉别情,而选取了秉烛夜坐、相向无言这一场景来做心理刻画,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D.全诗以工笔见长,语言精致激昂。客观的真实叙写中,包含着强烈的主观抒情因素,二者水乳交融。
2.这首诗以一个字为轴心,结构全诗,清代袁枚在《随园诗法丛话》中称之为“一字血脉”。请找出这首诗中的这个“字”,分析它是如何体现“一字血脉”的,并说说这种结构特点在表情达意上的好处。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傅郎岁暮还湘洲诗
阴铿
苍落岁欲晚,辛苦客方行。
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