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5060字。
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历史文明,之所以能够成其广大久远,绝非偶然,背后自有其深刻道理,这就是中华文明所讲的“可久可大之道”,关联着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从《尚书》的“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的历史忧患意识,到孔子《春秋》的“大义”、司马迁《史记》的“通古今之变”,再到北宋欧阳修《新五代史》的“褒贬分明”、司马光《资治通鉴》的“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都体现着我们现在所说的正确的历史观,从古至今都对每一个中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的长时段来看,今天的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基于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历史。翻阅历史可以知道,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而“二十四史”作为连续通贯的中国通史,对于中国历史文明连续性的造就起了重大作用。中国历史之“通”,既体现在《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典籍中,也体现在对于因革损益的通贯,即继承与创新辩证统一的历史意识。中国的历史意识,是贯通古今、统筹全局的意识。有了这一贯通的历史意识,我们才能理解历史的起伏、文明的兴衰,也才能理解伟大复兴背后深沉的历史底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历史观正确与否,关乎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础。尤其在今天,对中国历史的诠释、对正确历史观的弘扬,关系重大。周代之鼎,上面的文字是铭记祖先之德业,而今天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对于革命烈士、英雄的否定,泛娱乐化对历史的消解,无疑是在蚕食历史之“鼎”。“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对此,我们要防微杜渐,以正确的历史观廓清思想迷雾。
(摘编自谢茂松《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有删改)
材料二:
当我们问“什么是三国历史”的时候,指的是三国时期发生的事,还是《三国志》这部史书告诉你的事?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我首先希望大家明白,所谓历史、历史小说、历史文学,实际上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历史是不可能还原的。史书也好,历史小说、历史文学也好,给我们展现的是经过历史家、文学家或者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华民族重视历史、捍卫史观的悠久传统,成就了世界史上唯一连续未中断的中华文明。
B.中国古代的修史原则,是总结治乱、兴衰、得失的历史经验,“二十四史”造就了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性。
C.周代之鼎上的文字铭记祖先之德业,成功地避免了“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的历史悲剧。
D.《三国志演义》等历史小说都不是指向一个真实的历史,而《三国志》等史书则可以。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人在历史上的所有行为,最终都不会重现。不管如何轰轰烈烈,如何多彩多姿,最终都是“空”的,留下的是不变的青山和夕阳。
B.历史上的英雄事迹,借助语言表述的方式得以重现。人们对历史感兴趣,愿意阅读历史,是因为历史对我们当下有意义。
C.对网络流传甚广的虚无主义论调和利用历史人物、故事、笑话进行的恶意影射等,中国历史研究院利用网站与新媒体平台进行辟谣和反击。
D.中国历史研究院网站和新媒体矩阵合力打造中国历史文化网络高地和学术推介传播平台,并且已经产生了积极影响。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持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3分)
A.“大家都觉得遥古之世,是一个黄金时代,虽然其对于遥古的情形并不清楚。这便是崇古主义的由来。”
B.“历史存在的意义是,让人们总结过去,充实未来的生活。以史为鉴,借古论今。”
C.“强调个体性叙事,通过对个案的展示,用个体历史的细节研究来演绎整体历史。”
D.“把历史视为一种无主体的偶然结果,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决定论,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4.材料二中引用杨慎的词起了怎样的论证作用?请简要说明。(4分)
5.从“历史观”的角度来评价“历史小说”是否合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生(节选)
西元
突然间,十六岁的二斗伢子听不到任何声音了。然后,蜡烛晃了一下,一片漆黑。坑道口那碗大的一丁点儿光也扑哧一下,没了。接着,后背被坑道壁撞了一下,像被坦克碾过似的,骨头咔嚓咔嚓直响,胸膛紧紧箍着肺叶子,却一口气也吸不进来。一声接一声的巨响震聋了二斗伢子的耳朵,以至于什么也听不见。他蜷起身体,死死抱住脑袋,任由筛子一样的坑道把他抛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