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1题,约11760字。

  上海市虹口区2023-2024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一、名篇名句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携来百侣曾游。                。(《                •长沙》)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苏轼《赤壁赋》中“客”吟咏了曹操《短歌行》中的一句诗:                ,                。
  二、名著阅读
  2.按要求选择。
  (1)下面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中的一段论述。请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以“己”为中心,____________,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
  ①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
  ②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③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③①②
  (2)借助现象理解关键概念是一种有效的阅读策略。以下现象不能有助于理解《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这个概念的一项是(   )
  A.街坊邻里之间,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喜糖。
  B.商品交易中出现“杀熟”现象,利用熟人的信任谋取利益。
  C.一个人无论是富有爱心或是缺乏足够爱心,都天然更疼爱自家的孩子。
  D.帮了别人的忙,对方表示感谢,我们热情地说:别客气,都是一家人嘛!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村庄笔记》自序
  南帆
  ①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作为知青在乡村生活了几年。乡村经验成了一个深刻而巨大的烙印,潜在地影响我为人处世的态度。
  ②环顾左右,下乡插队是许多同龄人乡村经验的共同来源。更大范围内,乡村构成二十世纪知识分子的一个特殊的情结。许多知识分子与乡村具有千丝万缕的复杂纠葛。他们渴求新知,投身各种社会运动,曾经踌躇满志,也曾经遭遇重大挫折。然而,无论走出多远,乡村始终是他们的一个潜在的精神轴心。
  ③许多知识分子时常觉得,广袤的大地和辛劳的农民养育了他们。尽管置身城市,出入种种文化场所,他们仍然熟悉乡村,关注乡村,对于挣扎在重压之下的农民深为同情,以启蒙者的姿态号召农民挺起脊梁,反抗一切剥削和压迫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