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新七年级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
专题01:《世说新语》二则-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02:《论语》十二章-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03:《诫子书》-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04:《狼》-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05:《寓言四则》(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06:《春》-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07:《济南的冬天》-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08:《雨的四季》-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09:《古代诗歌四首》-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0:《秋天的怀念》-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1:《散步》-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2:《散文诗二首》-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4:《再塑生命的人》-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5:【体会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6:【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7:诗词鉴赏之描述诗歌画面-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8:诗词鉴赏之字词句的赏析-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19:诗词鉴赏之体会诗歌情感--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20:人物描写的方法及其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21:分析人物形象-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22:环境描写及其作用-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23:词性之实词--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24:《朝花夕拾》-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专题25:《西游记》-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doc
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
专题01:《世说新语》二则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字词,感知人物形象;
2、学习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以及详略得当的处理材料的方式;
3、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文化修养,欣赏古代少年的聪慧、方正,学习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新课导入】
你知道图片中关于两个少年的故事吗?
其实中国古代跟他们一样知礼、智慧的少年还有很多,今天让我们跟着课本再重新认识两位不一样的少年吧!
【知识梳理】
一、原文呈现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二、助读资料
(一)文题解读
“咏雪”即歌咏白雪,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揭示了文章的线索。
“陈太丘与友期行”,即陈太丘与朋友相约同行,概括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二)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袭封临川王。他爱好文学,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组织文人编写《世说新语》。
(三)知识链接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全书原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
志人小说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时期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人物传闻逸事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逸事小说。代表作为《世说新语》。
志人小说有以下几方面的艺术特点:
①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②篇幅简短;
③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④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简意丰。
三、文章梳理
咏雪
……
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
专题03:《诫子书》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熟读成诵,积累警句;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体会本文简洁而充满智慧的语言。
3、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新课导入】
杜甫这首诗写的就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 那么,这样如此智慧的人,又会如何教育自己的后代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诸葛亮的《诫子书》去看看吧。
【知识梳理】
一、原文呈现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二、助读资料
1.文题解读
“诫”,告诫、劝勉。“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告诫、劝勉的信。以此为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简洁明了。
2.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3.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一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于刘备称帝后任蜀国丞相。刘禅继位,封他为武乡候,领益州牧。谧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诸葛武侯尊称诸葛亮。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4.知识链接
一种应用性文体—书。“书”,即书信,如手书、家书等。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它的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可以写景,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书信的实用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起来,形成别具特
……
小升初语文无忧衔接预习讲义
专题25:《西游记》
【知识梳理】
★题目解说:《西游记》是一部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题目来源于小说主要事件:唐僧师徒四人(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一行到西天取经的故事。
★作者名片:吴承恩(1499—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淮安府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我国明代著名小说家,他在晚年所创作的这部《西游记》成为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创作背景
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僧人玄奘为求佛经真义,不顾禁令,偷越国境,去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5万余公里,途经数十国,备受艰难困苦,取得大小乘佛教经律论657部,堪称历史伟人。梁启超称他为“佛学第一人”,鲁迅赞扬他为“民族的脊梁”。后来,其弟子辩机根据其口述西行见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记叙了取经途中的艰难困苦和异域风情。
稍后,另两位弟子慧立、颜棕又写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描述了山河险阻、气候严酷、野兽威胁、强人袭击,以及种种奇特的异国风貌和自然现象。由于取经事件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加上佛门弟子的着意渲染,所以唐代时取经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元朝和明朝之际,又有了一部《西游记评话》,故事内容已远离了历史上的取经事件,不仅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了男一号,沙僧、猪八戒也纷纷加入了取经队伍。
正是在这些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及历代文人和艺人创作的丰厚基础上,吴承恩以其生花妙笔,再创作而成《西游记》。
主要内容及主要情节概括
◆《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章回体神话小说。
◆主要内容
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 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取材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和民间传说。主要由孙悟空大闹天宫、唐僧出世、唐僧和孙悟空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等三大部分,一路上历尽千辛万苦,战胜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经过九九八十一难,功成圆满,终成正果。赞扬了以孙悟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