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3题,约13310字。

  广东省2024届高三“百日冲刺”联合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然要求。面对共同挑战,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只有和衷共济、和合共生这一条出路。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只有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为基础,才能真正建设符合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所期盼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必然要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包容性和普适性,与西方宣扬的‘普世价值”有本质区别。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把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美化成“普世价值”,以此粉饰他们打着“人权高于主权”“人道主义干预”等幌子干涉发展中国家内部事务的行为。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宣扬的是西方信奉的宗教、文化及政治制度,具有很强的扩张性、排他性和利己性,已经沦为西方对外谋求强权利益的口号与工具。谋求把西方价值观强加给广大发展中国家,违背了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也不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切身利益。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核心是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单赢,为世界的发展和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正确方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热烈响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被多次写入联合国文件,产生日益广泛而深刻的国际影响,已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社会应对共同挑战的现实需要。但必须看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绝不会一帆风顺。世界上一切进步的力量应当携起手来,团结合作,致力于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编自徐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时代要求历史必然》
  材料二:
  自古以来和平就是全人类最持久的夙愿。《周易》早就提出“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从而为中华民族奠定了崇尚和平的主基调。此后《管子》指出“夫兵事者危物也”,反对不义之战;孟子主张“交邻国有道”,呼吁和平共处;墨子认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倡导“兼爱”“非攻”;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开拓中西和平交流的陆上丝绸之路;唐高祖李渊认为与邻国交往应“尽抚育之方”“宏仁恕之道”;明太祖朱元璋表示对所有国家都应“一视同仁”;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更是激起了中华民族对和平的强烈渴望与现实诉求。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已经昭示我们,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羡好世界,有和平才有希望,有希望才有未来。因此,中华民族始终将和平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和”的重要意义,但材料一主要借此来抨击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普世价值”。
  B.材料一从多个角度论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也指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法。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都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弘扬这一价值的必然要求。
  D.材料二指出唯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实现真正的“大同社会”。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崇尚和平,提出了诸多反映这一理念的观点,如“夫兵事者危物也”“交邻国有道”“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
  B.中国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昭示我们和平的重要性,这也是中华民族始终将和平作为根本价值理念的原因之一。
  C.对“人”的发现和反思出现于现代文明社会,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D.“和而不同”原则是中华民族和谐理念的具体体现,可以协调包括自我与他人在内的因利益分配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矛盾。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直面当今世界最重要的问题”三个方面展开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意义的论述。
  B.材料一最后一段不仅肯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积极影响力、发展成果,也指出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
  C.材料二开篇旁征博引,论证了“自古以来,和平就是全人类最持久的夙愿”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突出了“和”的文化渊源。
  D.材料二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如第一段将中西方对待和平的方式、态度进行对比论证。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5.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和”对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的重要作用,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上海往事
  石钟山
  1937年秋,上海,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已激战两个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国军实施了反包围,国军接到了全线大撤退的命令。
  国军三排阵地,经过一夜激战,晨光微露时,枪炮声,喊杀声,一切都安静下来,整个阵地似乎都死了。
  晨光中,双方士兵横陈在阵地上,胳膊和腿挂在树权上,①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挂在一条纤细的树枝上,晨风中,似一面飘扬的旗帜。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