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180字。
语言文字运用之赏析句子表达效果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字,归纳影响句子表达效果的角度。
2.学以致用,学会运用丰富的语言技巧表达情感。
3.梳理步骤,规范做题思维路径。
一、品读关于秋天的经典文段,体会划线语句、词语的表达效果。(课前预习完成)
(一)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故都的秋》郁达夫
思考:把“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改为“它都会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一株株地长大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①强调的重点不同:改句的重点落在“长大起来”上,强调长大起来;原句把介宾结构独立出来,重点落在“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上,强调枣树生长的广泛性和适应性,更符合原文的逻辑。
②语体风格不同:改句比较普通;原句更口语化,“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四个短语并列,形象地描绘了枣树生长的广泛性和生命力之强。这种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和表达力度,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枣树的生命力和顽强生长的特点。和整个文段的文风更和谐。
2.这段描述形象地表达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差异。通过比喻的方式,将南国之秋的特点与北国之秋的特点进行对比,以突出南国之秋的独特魅力。
作者将南国之秋比作黄酒、稀饭、鲈鱼和黄犬,而将北国之秋比作白干、馍馍、大蟹和骆驼。这些比喻不仅具有形象上的对比,也体现了口感、质地和气味的差异。
黄酒与白干相比,前者醇厚柔和,后者烈性干涩;稀饭与馍馍相比,前者清淡爽口,后者厚实硬朗;鲈鱼与大蟹相比,前者细腻鲜美,后者粗犷肥美;黄犬与骆驼相比,前者温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