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题,约11160字。
湖南省郴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试题卷共10页。有四道大题,共23道小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和该试题卷的指定位置上,并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科目。
3、考生作答时,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须作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考生在答题卡上按答题卡中注意事项的要求答题。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音乐批评到底应该采取什么标准呢?对任何一个艺术作品要考虑其对听众、读者的社会效益,同时也要考虑其审美价值。
社会效益对音乐来说,应该包括对听众以及整个社会所带来的精神上的影响。用常话来说,就是是否有助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更放大一些,是否能对伦理、道德、政治甚至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音乐可引起人们的情绪、情感、趣味、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进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行为,影响到社会风气、社会观念。因此,音乐批评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社会效益。
从历史上看,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阶级都会考虑音乐的这种作用与功能。这样看来,单纯“为音乐而音乐”的说法,是不能立足的,也是不存在的。由于历史、地区、民族等不同,因此,人们对同一部音乐作品的社会效益会产生不同的判断,是可以理解的。另外,评价标准,会由于历史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因为有些作品在当时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社会效果,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成为遗迹。当后人从自己的时代的意义上去理解这些音乐时,评价标准便发生了变化
我们认为,以音乐的社会效益作为判断的标准时,对于历史作品,既要看到它在当时的有益、无益作用,尊重历史实际,而又要观察其当前的时代作用,才能比较全面地评价它们。
与社会效益同样应被考虑的是音乐的艺术审美价值。
音乐审美价值的判断极为复杂。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的是,审美有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当然,这客观标准也是因历史情况的不同而有适当的变化的。其实,存在客观标准,那就是实践的检验,即由长期的历史实践而形成的音乐传统。它是经过多年逐步产生,在音乐艺术中保留下来的一种基本评价标准。因为传统之所以能成为传统,就意味着,它是最为音乐艺术家所公认,并已被历史实践证明“美”的创造规律。
在对现代音乐做审美判断时,人们主要是从形式美,以及内容与形式是否完美结合起来衡量音乐。形式美在音乐中的主要表现,如果简单归纳一下,不外乎三点:音乐的形式是否合乎多样的统一;音乐语言的运用是否生动;音乐的内在逻辑是否通顺,结构布局是否合理,是否具有发展的动力及良好的结束等。
从感性的角度进行审美判断,人们主要是看作品是否具有感染力,是否能让人得到审美愉悦和审美满足。按照音乐的传统,形式及形式美的构成均有一定法则可遵循,因而是可以作出较客观的判定的。但是,问题在于传统是大家所习惯、所熟悉的,完全依据传统,美则美矣,新意就缺乏了,作曲家的独创性也不见了。
创新是另一个重要审美判断标准。创新不仅包括音乐语言的创新,音乐表现手段的创新,更在于立意的创新。然而创新可能就违反传统判断的标准,如果看看史料,会发现诸如此类的情况很多。可见仅从传统观点来判断作品的艺术质量仍是不可靠的,传统也是在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批评的标准同样在不断演变。
大体来说,注意到传统而又不拘泥于传统是进行审美判断的重要方面。所以我们既不能采取僵化、保守的立场,也不能单纯从“新”着眼。这才是比较妥善的方法。
(摘编自叶纯之《音乐美学十讲》)
材料二:
孔子擅长音乐,能歌,能琴,但他最看重的从不是音乐的技巧,而是内在的诚意。“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他认为音乐的艺术形式只是细枝末节,内在的恭敬和仁爱才是它的大端。弟子记录孔子“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如果某一天因为吊丧而哭过,那么当天他就绝不会再唱歌。若问为何如此?无他,但因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能够深刻共情他人也。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音乐批评不可避免地要考虑社会效益,从历史上来看,无论从哪个维度都不存在单纯的“为音乐而音乐”的说法。
B. 音乐传统是经历长期的历史实践而形成的,最被音乐艺术家公认的,并被历史实践证明的“美”的创造规律。
C. 孔子“哭则不歌”,是因为他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能深刻共情他人,这也使得他最看重的是音乐内在的恭敬和仁爱。
D. 孔子认为音乐对普通百姓有重要教化功能,并着手推行礼乐教化,同时他还将礼乐教化提升到国家文化治理战略的高度。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详细阐述了音乐批评的内涵及标准,认为音乐有助于提升人的思想境界,甚至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积极效果。
B. 材料一认为音乐创新由音乐语言、表现手段和立意的创新组成的,创新就违反音乐传统,因此音乐批评标准要做出改变。
C. 材料二举例季平子擅自使用天子标准的“八佾”的事例,用来说明时期春秋是礼崩乐坏的时代,这种僭越行为是不值得推崇的。
D. 材料一侧重于道理论证,逻辑紧凑清晰,材料二侧重于事例论证,极有效果;分别论述各自的具体观点,论证具体,富有说服力。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
A.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B. 琴之为乐。可以观风教,可以摄心魂,可以辨喜怒,此琴之善者也。
C. 乐在宗庙,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
D.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4. 两则材料都对音乐的功效进行了讨论,但行文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不同的行文脉络。
5. 请结合下列《我和我的祖国》的歌词与曲谱,根据材料中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其音乐美学。
①歌词: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座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
我亲爱的祖国,我永远紧依着你的心窝,你用你那母亲的温情和我诉说。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每当大海在微笑,我就是笑的旋涡。我分担着海的忧愁,分享海的欢乐。我亲爱的祖国,你是大海永不干涸,永远给我,碧浪清波,心中的歌。
②曲谱:采用的是AB两段体曲式结构,使用明快的大调式,节奏轻快,富有动感,优美大方,温暖明朗,更适合大众传唱。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竞选州长
【美】马克•吐温
几个月之前。我被提名为纽约州州长候选人。代表独立党与斯坦华脱•勒•伍福特先生和约翰•特•霍夫曼先生竞选。我总觉得自己有超过这两位先生的显著的优点,那就是我的名声好,而且诚实可信。早餐翻阅报纸时,看到这样一段消息,说实在话,我以前还从来没有这样惊慌失措过:
“伪证罪——那就是1863年。在交趾支那的瓦卡瓦克。有34名证人证明马克•吐温先生犯有伪证罪。他企图侵占一小块香蕉种植地。那是当地一位穷寡妇和她那群孤儿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