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考语文试题汇编

共22题,约18840字。

  高2021级高三下期入学考试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答主观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①中国美学着重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感悟,因而可以说它是一种“人生美学”。它不以对美与艺术的本质的追问为目标,不着力于以分析式、思辨式地抽象解释“美”为起点去建构一个关于审美与艺术的理论体系,而是在对人生意义、价值、“味道”的反复体验、领悟中去把握有关审美与艺术的问题,并在人生实践中融入美与诗。从而,这种人生美学就有了两个鲜明的特点:乐生与游世。
  ②李泽厚先生称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这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乐”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文化心理特征,也是中国美学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论语》中孔子的言行就深刻体现了“乐”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首先是对生活的珍视和享受。《论语》记载的孔子是个非常讲究生活的人,吃饭、穿衣、睡觉、上朝都有一定之规,很是考究。“色恶,不食。臭恶,不食。”从这些习惯中,可以看到很“科学”的一面:食物腐坏,颜色不正,味道发臭,自然不可以食用。另外,更重要的是,他能将人生审美化,即通过对具体生活过程和细节的重视去品味和体察人生的真谛,从中得到巨大愉悦与精神升华。他欣赏音乐能达到如醉如痴的程度:“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他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八个字奠定了中国美学欢乐不逾分、悲哀不过度的“中和”标准和美学特征,使中国人不爱走极端,善于克己。
  ③经过宋明理学的阐释,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基本上被伦理化、道德化了。朱熹把“吾与点”解释为“人欲尽处,天理流行,随处充满,无稍欠阙”。其实“曾点气象”是对日常生活的“审美点化”,是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暂时疏离还原人的本真性情,并使人直接面对自然,从而以一种无遮碍文化视野的态度和状态去体会宇宙自然的生命精神,实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过程。因此,它既是对日常生活的暂时抽离,也是对日常生活本身的审美升华。这正是当今所需要的。有了“乐”的人生态度,平淡的生活才可以被审美地“点化”,人生才能变得“有味道”“有意味”“有意思”,也才更值得人去活。
  ④无论儒家还是道家学说,最初都是一种鲜活明亮的人生哲学。陈鼓应先生曾说,庄子哲学对于人生既非出世,亦非厌世,而是一种“游世”。庄子时代,战乱频繁,人命如蝼蚁,朝不保夕。这种“游世”,其实是在探寻人如何在一个生命危如晨露的时代生存下去,在“苟全性命于乱世”的前提下,寻出一点活着的“味道”与“意义”来。这是混乱动荡时代无可奈何之际的一种选择,但就美学意义而言,庄子于儒家之外,在中国美学史上确立了另一条人生美学的路径,即通过齐物我、泯是非、越生死而达到心胸澄明的审美境界,从而超越世俗社会生活与伦理羁绊,实现心灵自由的逍遥游。“逍遥游”是一种审美之游,是真正超越狭隘的功利得失之后所获得的高度愉悦的审美历程。至人、神人、圣人是无己、无名、无功的,他们的自我、名位、功业已化作自然本身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之间,不再有自我与对象之分。这时,人就是自然,反过来说,自然也就是人。在“无待”的逍遥游中,外在的命运无法控制时,自己的精神境界却可以由自己支配。
  (摘编自徐碧辉《“乐生”与“游世”:中国人生美学的两大原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美学并不追问美与艺术的本质的问题,而是着重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感悟,所以它是一种“人生美学”。
  B.“曾点气象”代表的“审美点化”,是对现实生活本身的审美升华,它又以对日常生活的暂时抽离为条件。
  C.中国文化的“乐感”特质,使“乐”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心理特征及中国美学精神的显著特点。
  D.宋明理学对人的审美需要加以限制,这就导致儒家学说中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精神被遮蔽、消解了。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②段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证明中国文化是“乐感文化”,增强了论证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B.文章第④段既有抽象理性的论述,也有感性形象的描述;二者相得益彰,使文段既有了深度,也有了温度。
  C.作者立足于当下看历史,从历史作用和现代意义两个角度对“乐生”“游世”进行了详尽分析,思路开阔立意高远。
  D.文章采用了“总—分”式结构,对“乐生”“游世”这两大中国人生美学原型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阐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体现了李泽厚所言“乐感文化”的特点。
  B.在庄子笔下,拒绝治理天下的许由和能够御风而行的列子都超越了狭隘的功利得失与伦理羁绊,实现了心灵自由的逍遥游。
  C.《窦娥冤》窦娥誓愿的实现,《梁祝》主人公双双“化蝶”情节的设置,与“中和”观的影响不无关系。
  D.阅读《论语》和《庄子》,将有助于我们在人生实践中得到人生经验与感悟的升华,实现精神的超越。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像补丁一样覆盖着大陆的土壤薄层控制着我们人类和大地上各种动物的生存。如我们所知,若没有土壤,陆地植物不能生长;而没有植物,动物就无法生活。
  土壤在一定程度上是生命的创造物,它产生于很久以前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奇异相互作用。生命创造了土壤,而异常丰富多彩的生命物质也生存于土壤之中;否则,土壤就会成为一种死亡和贫瘠的东西了。正是由于土壤中

欢迎关注育星资源网公众号“yxzyw2002”获取更多信息与服务

相关资源:
Top